地处古丝绸之路上的巴基斯坦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重要的沿线国家,也是中国的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2015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巴基斯坦期间,明确提出要以“中巴经济走廊”为载体,以瓜达尔港、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建设为重点,全面展开各个领域的合作,打造命运共合体。

和中国一样,农业在巴基斯坦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014-2015财年农业贡献了国内生产总值的20.9%和43.5%的农村劳动力生计。目前,巴基斯坦国土面积的75%为干旱与半干旱地区,还有大量土地尚未开发,土地肥沃,地势平坦,适合发展各种旱作农业。但是,巴基斯坦农业单纯依靠自身力量发展难度较大,农业生产成本日趋上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产效率低下,农业生产以人畜力作业为主,国内农机工业基础薄弱。

巴基斯坦对外资作用非常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外资投资和发展农业及农机工业。可见,巴基斯坦将成为中国农机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潜力地区。

浙江农林大学与巴基斯坦信德农业大学、费萨拉巴德农业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签订了包括师生互访、农业工程技术合作等多方面的合作协议,双方商定通过开展主要粮食作物全程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将我国先进适用的旱作农业技术和设施农业技术推广到巴基斯坦,推动主要粮食作物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有效提高巴国玉米、小麦、水稻等农作物的产量和生产效率,节约水资源并改善生态。在2016年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中巴主要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及技术培训交流”的支持下,课题组赴巴基斯坦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探讨。

课题组调研和访问了旁遮普和信德省重点农业大学、农机企业、农民协会以及农业园区,深度调研巴基斯坦农业机械化发展和研究的现状及问题、装备与技术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查阅文献和数据,分析了巴基斯坦农业及农业机械化发展状况、农业机械市场需求量及农业机械化的补贴政策的预测分析,对巴基斯坦农业机械进口贸易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进行调研,形成中国企业开拓巴基斯坦农业机械出口市场的建议。

一、巴基斯坦农业生产条件

1、土地条件

巴基斯坦农业仍是靠天吃饭,受气温,降雨量,洪水和其他气象因素的影响极大,此外也受到产品价格,宏观经济状况的影响。巴基斯坦国土面积为79610千公顷,农业用地34890千公顷,其中可耕地面积为30340千公顷,实际种植的面积为22,680千公顷(15380千公顷为单季种植,7300千公顷为多季种植),仍有大量土地未开发。人均耕地面积为0.15公顷,约为我国的2倍。巴基斯坦各省区土地使用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播种面积主要分布在旁遮普省,占72.84%,信德省种植面积为3220千公顷,占14.20%,KPK和俾路支斯坦的播种面积分别占8.0%和4.9%。

微信图片_20170816154531.jpg

2、农业生产概况

巴基斯坦农业产值中,按构成比重从小大小排序,依次为畜牧业58.55%,五大重要农作物(小麦、水稻、玉米、甘蔗和棉花)23.55%,其他作物11.35%,轧棉业2.32%,渔业2.17%和林业2.06%。

微信图片_20170816154556.jpg

3、土地制度及农场经营

巴基斯坦土地制度有私有制、游特瓦里制(Ryotwari)和国有制三种,其中以私有制为主。根据2010年巴基斯坦农业调查,巴基斯坦农场数量为826.4万个,经营面积为21160千公顷。巴基斯坦土地高度集中,规模在3-5公顷及以上的农场数量约为180万个,占农场总数量的22%左右,实际耕种面积占农场实际耕种总面积的64%。这些规模较大的农场除种植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还从事甘蔗、棉花、香蕉等商品农业的生产和加工。其他自给性小农户主要种植水稻、小麦和玉米等粮食作物。

4、五大重要作物种植面积及区域分布

小麦、水稻、玉米、甘蔗和棉花为巴基斯坦5大重要作物,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23.55%。按种植面积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①小麦9260千公顷(占粮食种植面积66.25%),②棉花2917千公顷,③水稻2748千公顷(占粮食种植面积19.66%),④玉米1144千公顷(占粮食种植面积8.2%),⑤甘蔗1132千公顷。

2000-2016年巴基斯坦重要作物种植面积 单位:千公顷

微信图片_20170816154615.png

从区域分布看,小麦在巴基斯坦四个省份均有种植,其中旁遮普省种植面积约占总种植面积的75%,信德省占11.4%;水稻主要分布在旁遮普省,种植面积占66.8%,信德省占24.8%;玉米主要分布在旁遮普省和KPK,种植面积分别占巴基斯坦玉米种植面积的51%和48%;甘蔗主要分布在旁遮普省和信德省,种植面积分别占巴基斯坦甘蔗种植面积的64.8%和25.6%;棉花主要分布在旁遮普省和信德省,种植面积分别占巴基斯坦棉花种植面价的78.9%和19.9%。

11.jpg

巴基斯坦重要农作物分布情况

巴基斯坦为世界第5大产棉国,棉花是巴基斯坦赖以生存的经济作物,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5%,是巴基斯坦支柱产业纺织业的基础和出口创汇的主要来源。但是棉花单位面积产量并不稳定,2009-2010年棉花单产有很大增幅,但是在2015-2016年,棉花单产降至0.59吨/公顷。

二、巴基斯坦农业机械装备需求及市场发展状况

巴基斯坦约有500家中小型农机企业,产品包括耕整地、苗床整地、间作、割晒机、脱粒机,玉米脱壳机,喷雾机等。但是除了拖拉机制造水平较高,由于缺乏相应的标准,农业机械生产加工车间条件简陋,人力资源紧缺,设计生产能力低,缺乏符合要求的原材料,导致巴基斯坦农业机械质量低下,零部件互换性差,维修保养不便。

微信图片_20170816154638.jpg

信德省农机企业调研

旁遮普省拉合尔农机企业调研

基于巴基斯坦当前农机单机作业量及保有量,采用我国农业行业标准《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 第1部分:种植业》(NY/T 1408.1-2007)测算可知,2016年巴基斯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16%,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机械的保有量,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和水平。

巴基斯坦如维持现有农作物种植面积,以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级阶段40%的水平为发展目标,巴基斯坦需新增拖拉机约18万台,尤其15-37kW拖拉机需要进口;耕整机机械需求量为160万台,各类播栽机械70万台,植保机械10万台,收获联合收割机需求量约为10万台。对巴基斯坦农户的微观调研结果显示,当前农机产品需求按迫切程度排序为:①15-37kW拖拉机,②70kW以上联合收割机,③15-20kW牵引式割晒机,④蔬菜种植机械,⑤条播机,⑥覆土和间作机械,⑦马铃薯/胡萝卜挖掘机,⑧修枝机,⑨玉米/棉花精密播种机。

33.jpg

三、中国农机向巴基斯坦“走出去”前景分析

(一) 中国农机向巴基斯坦“走出去”现状

1、中巴贸易概况

2015-2016财年,巴基斯坦进出口贸易总额为480.95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156.06亿美元,进口额为324.89亿美元,贸易逆差达168.83亿美元,棉制品、皮革、稻米占出口总额的67.8%。中国在巴基斯坦出口贸易额上次于美国,排名第二,占巴基斯坦出口总额的8%;在进口来源国中排名首位,所占的比重由2014年的23%提高到2015年的27%。

巴基斯坦向中国出口的产品集中度很高,主要是劳动力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和工业原材料。中国向巴基斯坦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工业制成品。《对外投资合作国别指南—巴基斯坦2014年版》中提到,中国自巴基斯坦进口的商品种类变化不大,停留在传统性商品上,进口并没有因为自贸协定的实施而发生重大变化。中巴贸易地位存在严重不对称性,中巴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极其微弱。

2、中国对巴基斯坦出口农机产品总量

根据巴基斯坦统计局数据,中国农业机械占巴基斯坦进口农业机械总额的比重偏小,2016年仅为11.95%,低于法国的22.64%、比利时的19.77%和意大利的16.50%,位列第4,如图。

44.png

从长期的发展情况看,近十年来,巴基斯坦农业机械进口总额、中国对巴基斯坦的农业机械出口额及比重均有较大的波动,且农业机械进口总额的波动趋势与拖拉机进口额的波动趋势具有高度相似性,如图1所示。拖拉机进口额所占的比重较高,尤其是2007和2008年,比重分别高达94.8%和92.9%,尽管2009-2014年有所下降,但仍在60%以上。

2007-2008年中国向巴基斯坦出口的22-73.5kW拖拉机分别为9039和8375台,进口额为4166.45万美元和3968.96万美元。2009年之后,巴基斯坦拖拉机进口量大幅度下降,并改由白俄罗斯等国家进口,如2010年从白俄罗斯进口拖拉机12039台,进口额达8529.62万美元。

受拖拉机进出口额波动的影响,2007-2008年巴基斯坦从中国进口的农业机械额度达4000万美元,2009年降为110万美元,占巴基斯坦农业机械总进口额的比重亦由40%以上降为3.50%。2009-2016年,该比重存在起伏,最低仅为1.12%,最高值为12.37%,但是总体呈上升趋势,2014年之后,该数值均在10%以上,如图所示。

2007-2016年 巴基斯坦农业机械及零部件进口总量和从中国的进口量变化

55.png

数据来源:http://www.pbs.gov.pk/content/external-trade-statistical-data-8-digit-level-year-1990-1991-2015-2016

3、中国对巴基斯坦出口农机产品结构

2007-2016年,中国对巴基斯坦出口的农机产品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2007-2010年,以拖拉机、耕整地机械等整机出口为主,2011年-2016年间,除2014年外,其他年份均以零部件出口为主,整机的出口额比重仅为25%左右,见下表。

66.jpg

2016年中国对巴基斯坦出口的农机产品按出口额大小排序,前三名的为圆盘耙、收获机械和条播机。圆盘耙出口量由2015年的4.64万台减少至2016年的1.86万台,而归因于圆盘耙的单价升高,出口额反而出现60%的增幅。中国对巴基斯坦出口的农机种类更加丰富,特别是2013年以来,在耕整地机械的基础上,新增出口机械包括移栽机、根茎类收获机和烘干机。拖拉机出口重新实现突破,出口量由2012年的8台逐年增加,到2014年增加为267台,其他农机产品的出口量也逐年增加。

2015-2016年,中国对巴基斯坦出口的拖拉机零部件按出口额大小排序前三名的均为差速轴、齿轮箱和农用拖拉机内胎。增幅明显的有差速轴、齿轮箱、交流发动机总成等,降幅明显的有拖拉机内胎、液压提升杆、离合器等。

4、中国对巴基斯坦出口农机市场特征

从巴基斯坦农机产品进口数据的统计结果看,中国对巴基斯坦出口农机存在明显特点,出口总量小,所占比重低;以零部件为主,产品单价低;存在风险性,但潜力巨大。2016年出口额为286.67万美元,仅占巴基斯坦农机进口总额的11.95%。

目前中国对巴基斯坦出口的农业机械产品仍以农用拖拉机零配件为主,出口额为整机产品的3.16倍,产品平均单价仅为5.36美元/(个/套)。整机产品中,圆盘耙、烘干机和其他收获机械的平均单价分别为15.80美元/台,464.50美元/台和2117美元/台。受政治、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巴基斯坦农机市场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中国对巴基斯坦出口农机产品存在风险。但是作为巴基斯坦支柱性产业的农业生产率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低下,已经引起越来越多政府官员、学者和农业生产者的重视,对各类农机产品的需求激增。

(二)中国农机向巴基斯坦“走出去”优劣势

农机出口流量和潜力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如农机产品竞争力、市场规模、进出口价格、贸易条件等,而农机产品竞争力受到农机产品线完整程度、农机产品产值等影响,农机市场规模受制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耕作技术变化、农民收入与购买力因素、自然灾害、农机保有量及更新速度、农村城镇化的推进、金融环境和信贷政策等。进出口价格除产品本身的生产成本外,还受到地理距离、物流成本等影响,而贸易条件,除受市场准入制度、成本核算、竞争条件等各项因素的影响外,还会受到国家间政治关系、国家政策法规的导向、出口国国家风险的影响。这些因素决定了中国农机产品进入巴基斯坦农机市场既有优势,又有劣势,既存在机遇,也有一定的风险。

1、优势及机遇

(1)贸易环境友好。巴基斯坦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伊斯兰国家,也是最早与中国建交的亚洲国家之一。中巴两国互相视对方为“历经时间检验的全天候的朋友”。巴基斯坦是首个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南亚国家[9]。2003年11月中国与巴基斯坦签订了《中国与巴基斯坦优惠贸易安排》;2006年11月24日中巴两国政府签署了《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协定》;2009年签署《中巴自贸区服务贸易协定》;2013年7月签署《关于新时期深化中巴战略伙伴关系共同愿望》;2014年两国发表了《中巴关于深化中巴战略与经济合作的联合声明》。随着“一带一路”和“中巴经济走廊”等战略的实施,中巴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2015年巴基斯坦政府向中国海外港口控股有限公司移交瓜达尔港自贸区2281亩土地使用权,租期43年。除了建立自贸区之外,也允许其自主制定财政目标、实行免税期、无增值税、无资本收益税、无代扣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提升瓜达尔港经济自由度和竞争度。中国的国家开发银行与巴方在巴合资成立了中巴联合投资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也已在卡拉奇设立分行。中巴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由此带来的利好的经营环境,是中国农机“走入”巴基斯坦的巨大优势。

(2)巴基斯坦农机需求量大。如前所示。

(3)巴基斯坦财政支持加强。巴基斯坦对农业机械化发展高度重视。2012年起巴基斯坦农业大省旁遮普省和信德省开始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国产农具可享受50%的价格补贴,旁遮普省补贴机具包括圆盘耙、旋耕机、条播机、凿式犁、甘蔗起垄机,补贴对象为耕作面积2.5公顷以上的农民或土地承包者。信德省每年机具补贴量约为1000台,其中激光平地机占40%,其他机具约600台。除配套农机具外,两省在本省的财政法案中也提出了拖拉机补贴计划,但是补贴政策的实施时间、单机补贴额度和补贴总量尚不明确。巴基斯坦进口的农机设备,可享受零关税待遇。为防止政策被滥用,2013年开始巴基斯坦联邦税收委员会规定只有“仅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机械”才能享受免税。2016年6月,巴基斯坦政府对国产以及进口拖拉机征收的营业税率由原10%降为5%,可使单台37kW拖拉机价格下降333美元,55kW拖拉机478美元,65kW的四轮驱动拖拉机价格降低770美元。

(4)中国农机产品线完整。中国已成为世界农机生产和制造第一大国,农机工业产值占全球农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提高,达到2015年的65%,如图2所示。根据《中国农业机械工业统计年鉴》,2014年中国农机制造规模以上企业2428家,其中包括拖拉机制造企业181家,机具制造企业706家,此外畜牧业、渔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行业机械制造企业,配件制造业企业都有较多数量,形成相对较为完整的农机产业链。农机规模企业总产值近620亿美元。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产品结构不断优化。2015年180家拖拉机企业总产量208.7万台。其中,大中小马力拖拉机产量分别为7.7万台、61万台和140万台。小麦、水稻、玉米全程机械化装备发展完备,采棉机发展日趋成熟,甘蔗机械化装备取得较大进展,大型自走式植保机械大面积推广使用。完整的农机产品线,是我国农业机械进入巴基斯坦农机市场的前提和有力支撑。

77.png

(5)中国农机产业转型升级的契机。产业转移会使比较优势在产业移出国和产业移入国之间产生动态变化,利于双方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中国国内农机市场日趋饱和,农机工业增速下滑。根据农机工业协会数据,2016年规模以上农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分别为654.55亿美元和36.99亿美元,增幅为十年来最低,增幅分别比机械行业低1.64和4.15个百分点。中国农机工业面临新的产业转移和结构升级形势。而《关于实施国家第三阶段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公告》中明确规定,配备国二柴油机为动力的农机生产和销售截止至2016年12月。而由于农机产品销售的季节性,农机产品的库存消化难度较大,柴油机排放国二升国三标准面临较大的挑战。而巴基斯坦农机产业急需升级改造,与中国存在产业梯度差,不管是对农机产品还是农机工业都有大量需求,而且巴基斯坦劳动力资源充裕,具有承接中国农机产业转移的基础和条件。中国农机向巴基斯坦“走出去”,是深化中巴贸易潜力的有效途径,不仅有利于改善巴基斯坦产业状况,也利于中国农机产业转型升级。

2、劣势及挑战

(1)品牌辨识度低。经过整合发展,中国农机工业行业集中度有了进一步提高,涌现了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培育了一批品牌,如中国一拖的东方红系列拖拉机、福田雷沃农业机械、常州东风、湖州星光等整机制造企业,广西玉柴、无锡柴油、常州柴油机、湖州生力液压等知名零部件企业和品牌,但是相比Massey Ferguson,Fiat,Belarus,Ford和IMT等较早进入巴基斯坦的知名品牌相比,中国农机品牌在巴基斯坦农户中的辨识度还相对较低。

(2)用户接受程度低。农业是巴基斯坦劳动力最集中的产业,从业人员数量位居世界第10位,农业劳动力价格成本低,而大部分农业机械的应用具有很强的季节性,使用期短,价格高,加之农民的购买力相对较低,制约了农机产品的推广和使用。受教育程度制约,巴基斯坦农民更倾向于采用传统耕作方式。除此之外,巴基斯坦农民所应用的语言为乌尔都语(Urdu),乌尔都语版培训材料和推广培训人员的缺乏,也导致巴基斯坦农户对农机的接受程度低。

(3)风险不容忽视。中国农机向巴基斯坦“走出去”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巴基斯坦国内的安全状况不佳,通货膨胀率高,经济受政局动荡影响,汇率波动明显等因素,一定程度会制约投资者的热情。巴基斯坦农业部门效益低,抗风险能力弱,财政扶持政策不够稳定,制约农业生产者对农机产品的购置和使用热情。此外,电力和燃气等资源的严重短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缺乏,也是中国农机向巴基斯坦“走出去”无法忽视的问题。

(三)对策建议

1、明确需求

中国农机向巴基斯坦“走出去”,首先要明确市场需求,寻找市场空白点,确定能否实现盈利。巴基斯坦具有一定的农机工业基础,两大拖拉机公司对35-65kW拖拉机的生产能力较强,因此在动力机械上可侧重于中小型马力拖拉机的生产和供给;作业机械的市场潜力大,但是要面临欧美国家农机产品的竞争,要针对巴基斯坦农业生产的特点及农业生产者的需求进行深入调研;在零部件方面,中国农机产品性价比高,有较强的竞争力,可进一步扩大出口。

2、合理布局

中国农机向巴基斯坦“走出去”,要因地制宜,逐步推进。充分发挥当地农业技术试验示范中心的示范推广作用,如费萨拉巴德农业大学每年4月和11月举行的农民大会,信德农业大学校属示范园区的示范活动等,提高农业生产者对中国农机产品的接受度。区域布局上,优先布局农业生产经营状况较好的旁遮普省和信德省。

3、强化合作

一方面要加强与巴基斯坦当地政府、农机科研机构、制造企业和经销商的联系与合作,实现互利互惠,也可通过当地机构,建立与农业生产者的有效沟通机制。另一方面行业协会可引导中国政府、农机企业和经销商之间建立合作机制,在新市场开拓中有利于资源的整合和效率提升。

版权声明:本报告为2016年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中巴主要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及技术培训交流”团队研究成果,部分内容发表于《世界农业》杂志2017年第7期178-183页。如需引用,请注明。

为尊重和保护首发媒体及作者团队权益,防止被断章取义,特标注“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