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不少农机企业来问笔者,未来中国的农机市场,是否真的像欧美一样,经过竞争洗牌,最后只剩下几家巨头,中小企业没有了生存空间。

1539224898370267.png

就在昨天,又有一位拖拉机企业的老总问这个问题。

实际上,关于中国农机市场未来竞争的终极形态,笔者也一直在思考,向不同的专家请教,亲自去欧美等国家多次考察。

直到前不久,笔者遇到农机行业知名老专家高元恩先生,谈论起未来中国农机市场的时候,他给笔者解了惑。

高元恩的观点是,中国农机市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将是立体化存在的。大企业有大企业的市场,中小企业也有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

笔者反复思考,从感性上来说,中国农机市场立体论,应该是正确的。支撑立体论的要素至少有这样3个,即中国土地和种植模式的多样性、经营者水平以及农业生产本身对装备要求的特殊性。

首先,中国土地所涵盖的域度非常广,种植的作物种类和农艺模式又各有差异。所以,导致中国成为世界农机巨头最喜欢的市场,久保田、洋马能够发展,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等也有市场空间。

其次,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业从业者的经营水平将会参差不齐,有不识字的莽汉,也有博士种田,他们对农业装备的理解和需求也千差万别。也因此,诸如世界农机巨头的产品也会出现滞销,夫妻店、小作坊的产品也有人敢买。

再次,农业对装备的需求,本身就有多品种、小批量的特性,加上我们国土面积大、经营者水平不一,对设备的需求就更加复杂。可以看到,市场上诸如电动果树修剪机、手动拔草机等有市场,四五百万的大型设备也有用武之地。

基于以上3个要素,笔者认为,中国农机市场立体化,将是长期存在的。但是,这并非中小农机企业就能很乐观地生存,大型农机企业也未必能恒久强势。

1539224880337256.png

笔者建议,面对中国农机市场的立体化,无论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应寻求合理的生存空间,确定自身的风险边界。那么,具体如何做呢?

第一,采用避开战术。大企业不要和中小企业争利,中小企业不要和大企业“偷”市场。

这一点在欧洲发展的很好,以意大利为例,该国现有农机企业几百家,大企业专注于通用的标准化产品,中小企业要么到了供应链上,要么到了特殊产品市场,他们互相配合,将农机装备和农机化水平提升到一个很高的水平,相安无事几十年。

第二,使用合作策略。大企业有资金、渠道、管理等优势,中小企业有区域化、灵活等特点,两者结合,效能倍增。

这一点在日韩实践得优秀,以日本为例,他们国内的知名农机企业会为跨国巨头提供组装工厂和销售,大企业会将中小企业的产品纳入销售渠道,为终端用户提供整套设备的解决方案。他们的合作方式多种多样,有组装、贴牌、合作销售、合资和并购等。

1539224888258009.png

当然,以上两点是笔者认为的在较长一段时期内的立体市场中的发展策略。如果往更长远的未来看,世界是趋同的,农机也不例外。

一方面,是巨头企业可以通过单品控制达到对细分领域的渗透,另一方面终端需求的改良以适应标准化生产。

所以,农机行业的终极形态,一样是走向寡头,但这个时间一定会非常漫长。在这个过程中,中小企业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去超越;同样,大企业如果不持续创新,也很容易折戟。

但终归结底,任何一个发展百年,或者立志发展百年的企业,一定是注重当前的同时,也在着手准备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