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10日,随着“2018国际农机装备和新技术高峰论坛暨进口农机展览会(以下简称‘农机进博会’)”在陕西杨凌低调上演,标志着国内第一个以进口农业机械为主题的专业化论坛和展览平台的搭建告捷,这个“微缩版农机进博会”平台包括一个高峰论坛和一个进口农机展示活动,虽然其标志性意义更强,但在推进中国农机化扩大开放进程中正当其时。
缘于扩大开放
首届农机进博会,其实是第25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杨凌农高会)农机板块的加强版,是杨凌农高会自创办以来首次设立的“进口农机展区”,恰与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相呼应,成为第25届杨凌农高会的一大亮点,中央及省级媒体争相报道,观众络绎不绝。
据介绍,首届农机进博会由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杨凌片区管委会办公室、陕西省农业机械鉴定推广总站共同主办,得到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农机试验鉴定总站、农机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农机监理总站)和陕西省农机管理局的支持。
农机进博会是“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农机行业答卷,更是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自身的客观要求。自2004年以来,我国农机化走过了一段“黄金时期”,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相当严重,主要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副司长李安宁,在同期召开的2018国际农机装备和新技术高峰论坛上,将此矛盾概括为“三高三低”“三多三少”,大意是:产品高端不足,低端过剩;单项应用多,集成配套较少;小规模自用农机户多,规模化专业化农机服务组织少。
李安宁分析,我国农机化之所以在诸多方面存在着“有机难买”“有机难赚”“有钱难花”的新矛盾,主要原因在于农机化供给侧的能力出现了问题,农机产品的质量和水平不能适应农机化的新要求,因此,要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机制造业的供给水平和能力,推动农机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
由此可见,在中国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爬坡过坎、重点突破的关键阶段,特别需要农机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会长刘宪在高峰论坛致辞中说,结合中国农机化转型升级的需求,首届农机进博会确定展示的产品种类,涉及耕整地机械、种植施肥机械、果园栽植采摘机械、植保机械、动力机械、田间管理机械、收获机械、零配件等多领域,衔接杨凌农高会现有版块,力求借助杨凌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优势,为世界农机制造商与中农机市场的对接搭建平台。
对标薄弱环节
进口农业机械展区位于杨凌国际会展中心E区,参展产品来自美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德国、捷克、土耳其、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制造厂商和经销商,参展产品包括:萝卜收获机、臂展打药机、撒肥车、起苗机、果园专用拖拉机、割草盘、运输叉车、移栽机、自走式采摘平台、包菜收获机、枝条粉碎机、高床作业车、红外线渗透性暖房机等56种农业机具,集中展示了我国农业机械化部分薄弱环节中急需的,或国内暂时不能满足需要的技术装备。
说起中国农业机械化的薄弱环节,现场一位特别的参展商——来自陕西大荔荔盛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耿永胜有话要说。
故事是这样的:“沙苑红”胡萝卜是大荔县的优质农产品,是当地农民合作社的主导产业,但是国内缺乏专业化的成套设备,胡萝卜机械化一直困扰着当地合作社的发展。耿永胜为此四处奔波,他曾自费赴山东青岛、广饶、寿光等地考察了久保田的萝卜收获机;在法国考察了西蒙牌收获机,并引进了法国配套的农艺技术。在2016年6月,耿永盛又让一台德国格立莫CM1000胡萝卜收获机跑在了合作社的田间地头。
这次进口农机展,耿永胜来了个现身说法,携带这台格立莫胡萝卜机参展。他说,他的荔盛合作社已经告别了胡萝卜生产耕种收传统的人工作业,采用机械化作业可以节省人力40%—50%,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提前了采收时间,免除了冻灾。
耿永胜参展的目的,就是要在杨凌农高会进口农机展的平台上,利用自已的亲身经历,向更多的合作社朋友推广介绍胡萝卜机械化作业的经验,呼吁有关部门解决当前种植户在购买进口农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同时希望国内农机制造企业加快引进、消化、吸收的步伐,以降低合作社的采购成本。“随着合作社种植规模的扩大,我还准备再购买几台机子。”耿永胜在高峰论坛上发言时表示。
嫁接杨凌农高会
据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陈亚平在高峰论坛上介绍,杨凌农高会自创办以来,今年首次设立“进口农机展区”,也是本届杨凌农高会的一大亮点。陈亚平说,杨凌是中国农业硅谷和现代农业高地。本届农高会对标国际一流展会,全面打造农高会升级版,专业化水平显著提高,集中举办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展、智慧农业展、区校融合展等35个专题展览。
杨凌农高会的国际国内影响力毋容置疑。据介绍,本届农高会有日本、加拿大、荷兰等37个国家、100多家境外企业参展;科技部、中科院、国家知识产权局等5个部委组团参展;北京、河北、广东、四川、山西等30个省(市、区)1800多家企业参展。华为、京东、正大、杜邦、拜耳、先正达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参展,集中展示了9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及先进适用技术,国内外宾朋、客商、农民群众160多万人次参观盛会。
这次将农机进博会嫁接到杨凌农高会是一次创新实践,对于加强农机与农艺融合、农机与高科技互相促进和行业资源共享,将发挥平台、窗口和桥梁的作用。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上海,首届中国进博会吹响了中国面向世界、共享未来、合作共赢的号角;杨凌,首届农机进博会打开了中国农机化开放包容的蓝图。在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的征程中,相信中国将再次成为世界最有活力的农机市场。
致敬“12国农机展”
其实,在中国农机化历史上曾有过一次进口题材的农机展,在业界影响非常大,很多农机前辈都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
那是40年前的1978年,由中国贸促会、农林部、一机部联合在北京举办的12国农机展会。在那次展会上,有日本、法国、西德、加拿大、意大利、瑞士、瑞典、罗马尼亚、丹麦、澳大利亚、荷兰等12个国家的320余家农机厂商参展,共展出机具320余台套,代表了国际上70年代农业机械的最高水平,业界称之为“12国农机展”。
与今天相似的是,那时候的中国农业机械化正处于前一次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农业生产模式刚从“包产到户”中走出来,农机工业技术水平比较落后,农机产品缺门断档,主要农作物的机械化水平很低,更谈不上全程全面发展。马世青认为,从中国农机化供给侧来说,“12国农机展”拉开了中国农机制造业协同创新的序幕,对中国农机行业的技术进步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农机院呼市分院副董事长刘贵林有机会翻阅当时的档案。据刘贵林介绍,“12国农机展”的展品都留在了国内,对于我国技术人员借鉴、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制造技术发挥了巨大的帮助作用,其中的大部分研究列入《国家“六五”牧草机械科研攻关项目》,并且在1980年代初期完成定型鉴定,成果达到1970年代国际水平,有的还给我国农机科研填补了空白。例如:畜牧机械领域,在展会以后国家科研项目的带动下,国家加快了消化吸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以及对企业的技术改造,最终形成了我国目前割、搂、捆、集、垛、运等牧草收获机具制造体系。其中,方捆压捆机、圆捆打捆机、捡拾压垛机、指盘式搂草机等产品,通过后期的改进提升至今仍在发挥应用。
如今40年过去了,又一个进口题材的农机展会在杨凌亮相。不一样的是,如今的杨凌示范区有体制优势,是我国唯一以农业为主要特色的自贸片区,有300多个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商务部国家旱作农业援外培训基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重要资源,借助农高会平台,设立进口农机具展区,集中展示中国农机化亟需的技术装备,能帮助国外农机生产企业做好产品宣传、推广和市场开拓。一样的是,不管是从北京到杨凌,还是从上海到杨凌,不论是时间的穿越还是空间的跨越,都在讲述着同一个故事:中国农机将在向世界进一步开放中再谱新章。
信息来源: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农机质量与监督》杂志;作者:苏二七;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