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我国在领风气之先的上海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宣示的一个明确信号是,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具体的举措包括激发进口潜力、持续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推动多边和双边合作深入发展等。

具体到农机行业而言,在更加公平的开放市场、更加严酷的竞争压力之下,必然会有不少同志担心“农机民族品牌能否扛得住”的问题。笔者认为,如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让我们把视线从宏观的、浩荡的当前国家开放形势移回到中观的、可比的装备制造行业开放历程。

先说消费领域的汽车行业,大家熟知的“以市场换技术”最早就发端于此。汽车行业自一开始就享受合资股比限制、国产化率要求等呵护政策,然而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其结果从路上跑的汽车品牌和行业利润归属即可大抵得见——利润丰厚的中高端市场没有在我们手里,而真正的技术我们恐怕也没学到家,甚至是不想学。不想学的主要原因是有些中外合资培养了一批秉承“可以躺着挣钱,为什么要站着”理念的人。

再说生产领域的工程机械。工程机械相比汽车行业则惨得多,直接被“放逐”到埋伏着卡特、小松、现代等欧美系、日韩系雄狮林立的大草原,有相当一部分体弱的、意志不坚定的企业被猎杀捕食了。与此同时,在激烈的市场化竞争角逐中,锤炼出一批优质的民族品牌,如三一重工(600031,股吧)、中联重科(000157,股吧)、徐工集团等,还锻炼出一批优秀的民族企业家,如梁稳根、詹纯新、王民等。工程机械民族品牌不仅仅守住了装载机市场,还在挖掘机市场收复失地、重整河山,并在混凝土机械市场击溃、俘虏洋品牌。现在,工程机械行业领军企业家的目光已经是放眼全球了,在世界各地布局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

同为生产工具的农机行业,境遇比工程机械行业还要强一点,稍不如汽车行业。此前,通过施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国外的进口农机无法获得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直至最近才有明确规定放宽。从目前的现状看,高端、大马力的拖拉机和收获机市场以及某几个品类细分市场暂时是国外品牌领先,中低端的、通用类的主要市场还是以民族品牌为主。

通过简单的对比来看,我们基本可以得到一个不太科学的感性结论——温室里培养不出雄鹰。如从一时一地的局部看,各类产业呵护政策貌似合理、有效,但从长远的、发展的格局看,开放、竞争不仅压不垮民族品牌,反而会培养出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企业。

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笔者认为,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如潮涌般不可阻挡,在此背景下,我们首先应该摈弃巨婴心态,正确认识竞争压力,既不妄自菲薄,又不妄自尊大,既要积极发挥本地化优势,又要虚心学习国外同行的优点,既要着眼国内市场,又要开拓国际市场。笔者相信,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竞争压力之下,必然会有一批农机民族品牌脱颖而出,成长为世界级的优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