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春天还是寒冬?.jpg

■ 谢尚臻

回溯近年我国烘干机市场的销量走势,从2010年全国销量不足1500台到2017年全国销量突破28000台,经过7年的井喷式发展,全国年销量增长将近19倍。过去7年,市场增幅虽然跌宕起伏,但10%以上的增幅始终未变,由此一方面反映出国内粮食烘干机基础薄弱,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国内市场驱动力和刚性需求非常强劲。2017年国内农机相关媒体给出预测,2018年烘干机市场将会延续增长态势。

但是进入今年后,烘干机市场并没有像预期一样形势一片大好。烘干机行业仿佛一夜遭遇滑铁卢,国内部分企业四月份、五月份销售额依然没有冲破“零魔咒”。最可怕的是,有了过往7年销量连续递增的基础,2017年下半年几乎全部烘干机企业都在盲目备库存。2018年这些企业除了要面对艰难的市场,还要面对巨大的库存压力,“去库存—价格战—降成本—品质下降—销售难—继续价格战……”一系列恶性循环也就此展开。7月10日,农业农村部农机试验鉴定总站召集全国几十家烘干机制造企业在北京召开谷物烘干机质量分析会,会上谈及烘干机市场问题企业家们叫苦不迭,普遍反映销量下滑严重,往年应收款数额巨大,企业经营异常艰难,行业整体进入寒冬期。截至9月30日,经农机行业有关单位统计,国内多家知名烘干机企业销量与去年同期相比,有50%—70%不同程度的重度下滑。

经农业农村部农机主管部门统计,目前我国粮食烘干机械化程度不足30%,烘干机市场远远未饱和,需求空间还很大,那是什么原因造成烘干机行业2018年成为市场崩盘重灾区?经过走访和调查,对造成烘干机企业经营困难以及烘干机行业大滑坡的原因总结如下:

完善的补贴政策将不规范企业送上不归路

粮食烘干机刚刚被列入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目录时,农机主管部门、购机客户和烘干机企业三方皆大欢喜,也给烘干机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政策上的东风。最初,农机购置补贴是直接补贴给烘干机企业,企业资金流转速度快,没有资金压力;客户享受到了实惠;农业机械化得到了提升。但是好景不长,这种一站式的补贴方式让很多不法分子有空可钻,利用补贴上的便利,恶意套取国家财政补贴,而且越演越烈,一发不可收拾。2012年原农业部为了规范烘干机的购置补贴,将农机购置补贴的补贴方式做了变更,国家财政补贴直接补贴给用户,不再补贴给烘干机生产企业。因为有前期的铺垫,用户购买机器扣除补贴款已经成为习惯,烘干机企业需要垫付全部补贴款才可以将烘干机销售出去,而且慢慢演变成行业约定俗成的规则。自从国家烘干机购置补贴政策调整后,因为农机购置补贴存在滞后性,且额度有限,每年烘干机企业都要背负总产值30%左右的补贴款作为应收款。这笔巨额的应收款,像慢性毒药一样将一大批企业送上了不归路。2018年也许正是“毒药”效应显现最明显的一年。

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有哪些

毛主席说,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近年来连续多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及农业全程机械化和粮食烘干机械化,也反映出国家对农业机械化和粮食烘干机械化的重视。但是当农机化遇到其他大政方针的时候,往往会变成“纸老虎”,只有退避三舍的份儿。

粮食烘干设施建设无“地”可建,已成为农业机械化发展中越来越突出的问题。一组烘干机(按3台/套计算),需要占地1000平方米左右,虽然国家烘干机械用地已经纳入了农业设施用地范畴,但是其转化手续过于繁杂,同时对于用地的比例指标也有特别的限制,造成了粮食烘干中心建设用地成为老大难问题。国家政策一方面鼓励大力推动粮食烘干机械化,另一方面又极力限制烘干设施用地,导致很多客户有心购买,却无法使用。

众所周知,自古以来,粮食都算不上“昂贵”的商品,在粮食加工和流转行业更算不上高附加值的商品。对于粮食烘干而言,燃料成本成为广大用户首要的考虑因素。2015年之前,全国范围内大部分粮食烘干机械使用的热源都以煤为主,煤价格便宜,热值高,购买方便,运输也方便。但是随着我国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燃烧后会排放出含硫、含氮气体的煤被列入了禁止使用的名单。一方面造成很多用户之前购买的设备按照现行的环保要求不能继续使用,改造或购买新设备要增加很高的费用,导致成本过高。另一方面,即使更换新的环保型燃料,昂贵的成本也让广大用户望而却步。且目前已经引发连锁效应,比如2017年年底发生的“燃气荒”,部分烘干机用户也贡献了不少力量。这一切也影响了用户使用和购买烘干机的积极性。

面对各种各样“后来居上”国家政策,农业机械化显得苍白而无力,任何一条新政策都能让它手足无措。政策受到阻碍,烘干机的销售和购买自然受到负面影响,准客户变成观望客户,销售周期大大延长,大大增加了烘干机企业的成本和负担。

国家粮食价格宏观调控是把双刃剑

国家放开粮食收购价格后,导致粮食价格大幅度下跌,以种粮大户、粮食合作社主的粮食烘干中心,出现大范围亏损现象。烘干中心经营亏损一方面让其他准客户打消购买念头,持观望状态;另一方面,让准备扩建的老客户也望而却步,报以观望状态。如果粮食价格持续低迷,以经营粮食为主业的客户没有利润可赚,那么烘干机械的大力推广也无从谈起。

鱼龙混杂,恶性竞争

2016年6月26日,李克强总理在天津考察时提出中国的企业要发扬勇于创新的企业家精神,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打造中国的“百年企业”。但是放眼望去,我国的百年企业又有几家?对产品不专注,对品质不敬畏,对客户不诚信,过分追求眼前的利益,这种通病在烘干机行业同样普遍存在。

粮食烘干机相对其它大型农业机械来讲其基本原理和生产技术含量较低。面对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和农机购置补贴的优厚政策,2012年初,粮食烘干机企业遍地开花,大中小型生产企业一哄而上、相互抄袭、相互拆台现象比比皆是。由于缺乏行业标准,市场准入门槛过低,客户重价格不重质量,加之市场和主管部门缺乏有效监管,导致大量低劣品牌混入市场,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厂家不具备相应的技术和设备生产加工条件,制造工艺水平低,造成烘干机使用寿命短、可靠性差、安全性差、烘干不均匀等现象。2012年—2017年是国内烘干机市场最为混乱的五年,客户单一重视价格、企业追逐利益,品质却被抛之脑后。恶性竞争导致烘干机行业两极分化严重,一些坚持品质和科技创新的企业没有销量,危在旦夕;另外一些无良企业没有研发创新,盲目抄袭同行,又贪图利益,以次充好,已销售的烘干机大范围出现品质问题,自己将自己送上了断头台。烘干机行业起步较迟,广大用户对烘干机品质好坏也缺乏鉴别能力,才出现以上的乱象。好的企业得不到鼓励和扶持,差的企业浑水摸鱼也得不到监督和整治,烘干机行业整体混乱,举步维艰。

“低价中标”为“粮食产后一体化”埋下定时炸弹

2017年10月国家粮食和物质储备局发布《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服务要点(试行)》,指出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设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和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解决市场化收购条件下农民收粮、储粮、卖粮、清理、干燥等一系列难题。其功能是为农民提供“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的五代有偿服务,发展“粮食银行”,促进粮食提档,减少粮食损失,增强农民市场议价能力,真正意义上守护粮食安全。

为此,国家粮食和物质储备局联合国家财政部下拨300亿元人民币支持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设,针对符合粮食产后一体化建设的项目条件的粮食加工以及流通企业,国家财政补贴60%(中央财政补贴30%,县区配套30%)支持现代化粮食烘干中心的建设。国家的大政策是好的,但是执行到基层的时候又是什么样子呢?

通过为期6个月的走访和调研,笔者发现全国60%—70%的县区均采用低价招标的方式进行烘干中心设备采购。一条平均成本价需要100万的粮食烘干生产线,最终成标价只有60万;一条平均成本价需要300万的粮食烘干生产线,最终成标价只有210万。这些中标的企业都是名不经传的小企业,他们以低于市场价几倍的价格中标,又如何能保证产品质量过关?2018年初,全国范围内已经出现多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烘干机械无法使用的案例,国家花重金支持打造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都变成了花架子。2019年这种现象一定会更加普遍。国家推出如此好如此有力度的惠民政策,却在全国各地埋下了无数个定时炸弹。低价中标带来的害处各大媒体不断在报道,但是事件仍然在继续发生。2017年国家开始推动施行的“粮食产后一体化”项目普遍存在的低价中标现象,精品进不去,次品一大堆,这也更进一步推波助澜让烘干机行业向病态畸形的方向发展。

经济滑坡,波及粮食加工和粮食流通企业

先不去考证经济危机“逢8”魔咒的真假,但是2018年大部分行业都不景气却是个事实,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粮食加工和流通行业同样受到影响。粮食的流通需要大量的资金,当资金吃紧时,用户选择保守发展,购买意愿自然下降。用户购买力下降,也是导致烘干机企业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之一。

针对以上存在的不正常现象,希望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寻找更加合理的方法和对策,规整烘干机行业的同时,也不能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进程。

(作者单位为:安徽辰宇机械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