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暖风吹 农机动力足.jpg


本报记者杨杰

12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例行吹风会,介绍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升级的政策措施,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在会上对政策出台背景及有关内容作了介绍。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司长张兴旺、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罗俊杰在会上回答了记者提问。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升级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发力,需要重点抓好哪些工作?记者从会议透露的内容中梳理出六个“关键词”。

全面机械化:加快推进不拖后腿

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对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总体上看,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农机装备有效供给不足,缺门断档和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并存,机具的可靠性、适用性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农机和农艺融合不够,品种选育、栽培制度、种养方式、产后加工与机械化生产的适应性有待加强。三是适宜机械化的基础条件建设滞后,存在农机“下田难”“作业难”和“存放难”问题。要破解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加大工作力度,出台更多务实管用的政策措施。

农业机械化加快推进,全面机械化不能“拖后腿”。全面机械化是指: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领域开始全面拓展,即从粮食作物机械化向经济作物拓展,从种植业机械化向畜牧养殖业、水产养殖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业机械化延伸,从平原地区机械化向丘陵山区机械化进军。其中,经济作物机械化尤为关键。我国经济作物的种类较多,普遍存在着种植规模小的特点,且对农机农艺融合的要求较高。经济作物机械的差异化比较明显,需要根据每种作物的种植特点对机具进行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经济作物机械的发展成为短板。

据悉,农业农村部下一步将以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信息化融合、农机服务模式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相适应、机械化生产与农田建设相适应为路径,补短板、强弱项、促协调,推动农机装备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推动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升级。在发展目标上,力争到2025年,农机装备品类基本齐全,产品质量可靠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国农机总动力稳定在11亿千瓦左右。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粮棉油糖主产区(县)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丘陵山区(县)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5%以上,设施农业、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总体达到50%左右。

全程机械化:三管齐下补短板

党中央、国务院对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对此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做出了进一步部署。贯彻落实决策部署,采取措施推进全程机械化,需要做好三个方面。

一是聚焦短板弱项。瞄准农业机械化的需求,研发适合国情、农民需要、先进适用的各类农机,同时要加大先进的机具和技术的试验示范力度,探索具有区域特点的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

二是创新协同机制。农业机械化牵扯到方方面面,包括地域、品种、种植栽培制度,还有产后加工等。要采取措施使良种、良法、良地、良机配套,也就是良田良制、良种良法、农机农艺融合配套,为全程机械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是加强组织推动。深入实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要继续创建一批示范县,通过典型引路来示范带动农机化水平全程全面提升。

农机社会化服务:加足马力提档升级

目前,农机专业户已经超过500万,农机合作社等作业服务组织有20万个,每年的作业服务面积累计超过40亿亩,成为农业发展非常重要的支撑。农机化社会化服务既为广大小农户解决了耕种难的问题,也通过农机的载体功能,让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得到了更好的应用和推广。农机社会化服务提升了粮食农业生产的科技化水平,也促进了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农机化服务同时又是一个重要引擎,聚集先进的生产要素,带动其他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或者服务组织的发展。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加快推进农机化服务提档升级。一是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总结过去好的做法和经验基础上,培育壮大农机专业户、农机合作社和农机作业公司等各种形式的新型农机服务化主体。二是要推进服务机制进一步创新。鼓励农机服务的主体与家庭农场、种植大户、普通农户,以及农企构建联合体,促进机具共享、互利共赢,更大限度提高机具的利用效率,减少降低生产成本。三是要推动服务业态创新。建设一批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为各类生产主体提供全过程、全要素的机械化服务。通过机械化服务组织,把其他一些要素聚集起来提供服务,促进农业生产资料、技术培训、市场信息通过合作组织进行聚集,打造共同平台,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助推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四是加快“互联网+农机作业”应用。提升农机服务效率,扩展农机服务领域,推进农机服务向生产全过程、全产业链延伸,努力为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包括农村能源、环保等方面提供机械化的高效率、高质量服务。

农机装备:产业升级时不我待

我国农机装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500多家,去年的产值规模达到4500亿元左右,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农机生产大国和使用大国。但在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如一些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有效供给还不足,缺门断档和中低端产品过剩的问题并存,还有机具的可靠性和适用性有待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农艺与农艺融合不够等。发展农机装备是重要基础,必须与农业机械化统筹规划,一体推进。

一是要聚焦短板弱项,建设创新体系。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抓紧解决主要经济作物薄弱环节“无机可用”的问题。下一步,要加大科研支持力度,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瓶颈”制约,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建立健全部门协同联动、覆盖关联产业的创新机制,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农机装备创新体系。

二是推进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农机装备企业要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深度对接,协同攻克基础材料、基础工艺、电子信息等“卡脖子”的问题。同时,零部件与整机企业要“主配牵手”,共同构建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新型合作机制。鼓励大型农机企业向成套设备集成转变,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支持优势农机装备企业为龙头,带动区域特色产业集群的建设。

三是加强质量可靠性建设,促进智慧农业发展。着力构建现代农机装备标准体系,加强农机装备产业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支持重点地区建立农机装备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促进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在农机装备和农机作业上的应用,引导智能农机装备加快发展,推进“互联网+农机作业”。

四是推动开放合作,加强国际交流。目前,全球十大农机企已在我国设厂,并得到了很好的投资回报,我国的一些骨干龙头企业也纷纷走出国门。下一步要积极推进先进农机技术及产品“引进来”“走出去”,鼓励企业参与对外援助和国际合作项目,提升国际经营能力,融入全球的产业体系。

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是“牛鼻子”

相对于平原地区,我国面广量大的丘陵地区农机化发展水平相对还比较低,还有不少制约因素,国务院常务会议在整个转型升级里把丘陵地区的农业机械化作为重要问题提出来,非常重要且及时。

当前,农机化发展总体来讲,北方快、南方慢,实际上是平原快、丘陵慢。整个农机化主要农作物的机械化水平是66%,但是丘陵地区只有不到40%。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丘陵山区耕地分散,不是集中连片,田块细碎、高低不平,农机作业难度大,对机具的要求很高。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从顺应机械化作业要求来入手,改善农田基础条件。

为此,国务院常务会议特别强调要支持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重点抓三项工作:一是修订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理、土地综合整治等方面的制度标准,进一步明确田间道路、田块长度宽度等宜机化的要求,研究把宜机化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整治的重要内容或指标。二是统筹中央和地方各类相关资金以及社会资本,推动田块小并大、短并长、弯变直和互联互通,为农机通行和作业创造条件。三是重点支持丘陵山区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加快补齐丘陵山区机械化基础条件短板。

农机购置补贴:突出抓好“四个更加”

今年年初,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在全面总结过去工作的基础上,对未来三年农机购置补贴的政策做出了进一步安排。按照国务院会议精神,要稳定实施这一政策,下一步重点要突出四个方面:

一是要更加注重有效性。一方面是要强化绿色导向,大力支持深松整地、秸秆还田离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绿色高效装备的推广应用。另一方面要突出特色导向,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大力支持包括小农生产、丘陵山区、甘蔗等特色作物对于机械化的需求。

二是要更加注重便利性。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根据“放管服”要求,让补贴政策更好地为农民提供便利化的服务,包括上门服务、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也在积极推动各地在进行探索。

三是要更加注重开放性。无论是国内生产的农机具,还是国外进口的,只要符合补贴资质条件,农民购买以后都是可以申领补贴的。按照2018年-2020年的操作办法,所有符合补贴范围的进口农机产品也可以享受补贴。这样在政策层面上,购买国内外农机产品做到了一视同仁,通过这样的举措深化农机对外开放,促进公平竞争,真正让老百姓得实惠。

四是要更加注重安全性。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管,不断提高政策的规范化、制度化和信息化水平,坚决依法惩处失信违规行为,严格防控系统性风险。对于在政策实行层面出现的跑冒滴漏情况坚决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