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作为当下农林植保中重要器械之一,已经成为科技赋能农作物管理环节的重要方式。尤其目前植保无人机在农作物的播种(授粉)、洒药、施肥,以及长势和病虫害的监测等方面无论与人工相比,亦或是与传统机械相比均具有明显优势。
以洒药为例,无论是与手工喷洒还是载人飞机喷洒相比,植保无人机都具有独特优势。植保无人机喷洒效率可以实现大幅提升,进一步释放了劳动力;同时,无人机低量喷雾不但可以节省农药,重要的是相比人工操作,无人机还可大大节约水资源;此外,通过无人机喷洒,作业人员远距离操作,避免暴露于农药下的危险,提高了喷洒作业的安全性;农用植保无人机喷洒农药时旋翼产生的向下气流有助于增加物流对农作物的穿透性,防治效果好。
我国提出到2020年实现农药零增长的目标,借助无人机应用在农业上,不仅延展了人的双手,节省了劳动力,带来了作业效率的提升,同时低容量施药和智能化的操作方式也将有利于环境污染的减轻。
1、我国的农业植保无人机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其实无人机植保早已是世界植保的主流方式之一,上世纪80年代,日本雅马哈公司生产出20kg级别的喷药无人机R-50,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使用农用无人机喷药的国家,目前登记在册的田间作业无人机接近4000架,防治面积达到100万h㎡,日本国内水稻种植总面积的50%都靠无人直升机来进行病虫害防治,是世界上农业航空技术应用最为成熟的国家。
然而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拥有18亿亩基本农田,但整个植保无人机的作业面积只占中国整体的作业面积不足5%。另外,我国以往长时间经历小农经济,受综合使用成本等多方面因素,农业机械化应用普及率低。国内植保无人机的发展也只是始于本世纪,可以说我国的农业植保无人机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近几年,随着我国新的土地政策的实施以及国家对于农业的重视程度加大,加之农业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很多地方市县开始推行统一的农作物植保服务,以无人机为代表的科技赋能农业新模式逐渐兴起。
2、国家政策支持成重要推手
植保作业环节一直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症结,无人机恰恰是实现突破的重要工具。为了助力国内农业领域的自动化、信息化升级,政府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植保无人机购置补贴政策。2014年开始,我国部分省份就开始探索实施植保无人机购置补贴试点。2017年初,农用无人机迎来政策红利加持,当年农业部提出允许在适宜地区开展植保无人飞机补贴试点,在浙江、安徽、江西等6个省(市)开展相关试点工作。植保无人机补贴首次被部委提至国家农业政策的战略高度,这意味着无人机将被纳入国家农机补贴目录。
2018年农业部继续支持植保无人机补贴试点,并将试点范围由原来的6个省市扩大到全国。2018年底,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8〕42号),指导意见再次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农用航空,规范和促进植保无人机推广应用",在这个基础上,国内部分省市推出2018-2020年植保无人机补贴政策,2019年我国农业植保无人机补贴迎来新的一轮。
在政策及巨大的市场需求的驱动下,农业与科技加速融合,据统计,2015年我国植保无人机保有量为2324架(31个省统计),2017年我国植保无人机数量猛增达到了万架以上,涨幅明显,在巨大的市场空间下,我国植保无人机尤其是从近5年间,呈现疯狂增长的态势。
3、农业植保无人机迎千亿计市场
据农业部统计,截至2016年5月,全国在用的农用无人机达178种,可适用于不同的施药条件,喷雾作业效率高达6hm2,能及时有效防治作物病虫草害,并且在黑龙江、内蒙古、新疆与河南等粮食作物主产区成为重要植保方式,据农业部报道,2018年高效植保机械需求旺盛,植保无人机持续升温,需求量达到8000架次左右,作业面积达到2亿亩次。目前,全国农业航空技术95%以上用于航空植保作业,还有5%左右用于农情信息获取、航空拍摄、农作物的辅助育种等。
随着国家推动智慧农业示范应用,以及以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智能控制、卫星定位等信息技术不断成熟应用,未来植保无人机或将成为田间地头的标配。在业内看来,农业植保无人机是一个数以千亿计的市场。
4、问题与痛点并存
欲速则不达,虽然我国无人机植保市场空间大,发展迅猛,但整体而言,我国的植保无人机体系尚未成熟。目前国内植保无人机技术和产品性能参差不齐,尤其是在无人机行业化细分应用领域还存在诸多问题与痛点。
首先是价格因素,目前国内农业发展即使出现以农业合作社、农场为代表的新型农业新模式,但主题还是局限于小型的农户为主。价格是当前阻碍绝大多数农业大户使用植保无人机的关键因素之一,一些潜在客户面对高额价格望而却步。虽然近几年政府在机械购置上给予补贴,但对一些规模化植保无人机企业而言还需要政府在资金和场地、税收等方面予以更多支持。
其次则是我国植保无人机配套服务滞后,例如植保无人机完成喷洒,还需要操作者对无人机飞行技术掌握,对当地地理、气候的了解,以及对无人机操作经验的积累。另外农户在植保无人机使用过程中如遇到产品部件损毁等问题,不能及时得到维修或者是维修时间成本很高。由于植保无人机价值高,无人机使用损失的配套保险制度还不具备,并且市面上生产无人机的厂家众多、各自零部件标准不统一、价格差异大,以至于比价困难,无人机发生损坏或者事故后,由于难以核定损失,理赔程序造成了或多或少的阻碍。
然后是植保无人机行业标准不完善。有专家表示,我国植保无人机产业已经起步,但是目前业内并无明确的行业标准,包括无人机自身技术、性能标准和植保标准。这就使得无人机企业鱼目混杂,同时政府也无法出台确切的支持和扶持政策。据了解,目前我国明确出台有关民用无人机相关技术标准的省份屈指可数,仅有深圳对于各种业务类型的民用无人机制定了较为完备的标准体系。
最后
问题是暂时的,发展是长远的。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与无人机联系起来,促进无人机植保的进一步发展。令人欣喜的是目前国内几家有代表性的无人机厂商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不断革新植保无人机落实应用方式,提升植保无人机普及率。例如相应企业提出以技术协作、租购并举、整体解决方案的方式,构建植保无人机应用新模式;以及通过前沿新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提高对农田、农作物的智能感知,更科学地决策,提高劳动效率,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