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半年,农机市场发展态势差强人意,依然延续了去年的低速运行状态。时下,下半年已经度过了一个多月,整体市场形势依然严峻。据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发布的7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7%,比上月提高0.3个百分点,虽然为4月份以来首现回升,但是其仍处于荣枯线下方,下行压力仍存。

以目前农机行业的发展走势判断,利空叠加,低速常态,下半年潜在增长率下降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再看远一些,未来市场能否遇到什么“灰犀牛”或“黑天鹅”,都很难预言的时情,但我们仍坚信“船到桥头自然直”,对行业环境和发展态势进行系统分析,推演后续发展形态,无疑更有利于走正确的道路。

1农业收益不达预期,农机产业内需不足

60年前,“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大家已经耳熟能详。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在发展初期,利用有限的耕地有效解决了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温饱问题。伴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进步,我国农业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满足人民温饱的基础功能上,而是在不断升级,增加农产品种类,通过机械化作业提高生产效率,丰富和提升人们的生活餐饮所需,并且农业的范畴越来越广泛,逐步形成了以多种农作物、畜牧业、经济作物等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大农业”。

但是,与全球发达国家农业水平相比,现阶段国内农业格局大而不强的弊端也是十分明显,特别是传统粮食作物,如玉米、小麦、稻谷、大豆等,与国外农产品相比,出现普遍竞争力低下的短板,主要原因是国内种粮成本连年上涨,不仅农资价格高,而且由于土地流进度落后,规模化机械作业仍不能全面普及,耕作成本居高不下。与之相反,国内粮食价格起伏不定,甚至持续走低、自然风险加大,导致农户收益远不达预期,甚至出现亏损,所以农民种地积极性不高。同时,国内新兴畜牧产业、经济作物产业、特色农作物等处于培育成长期或局部小规模经营阶段,体量不足且缺少系统化科学技术管理,成长仍需时日。针对国内农业现状,许多学者建议,发展现代农业需要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甚至于要进行一场颠覆式革命。

农机产业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其运行态势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农业不兴旺,农民种地不赚钱,机手收益不足,购买力下降,农业装备产业就缺少了强有力的需求拉动,发展趋缓、乏力势不可免。这种“乏力”将伴随着农业升级而逐步消除,从目前情况来看,下半年甚至更长时间,内需乏力的状况将一直延续,市场拉升动力不足,出现逆转式增长的几率不大。

2产业格局尚在过渡,市场仍处“空窗期”

按照经济学家许小年的判断,我国已经从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业国,变成了中等发达的工业国,同时,目前国内工业化资本积累已经基本完成,经济发展现在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许小年指出,在过去改革开放的前30年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大概是两倍于GDP,所以在工业化时期,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动力。但是,后工业化时期,我国的工业化基本上完成了,资本积累的速度大大放慢,各行各业出现供给过剩和发展速度降低,当前形势下,出现了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宏观政策失灵;另一个问题是企业经营变得困难。

旁征博引,农机产业自2004年补贴政策实施以来的10余年里,规模积累已经完成,农作物综合机械化尤其是大田作物机械化程度已经超过67%,2015年开始的产业调整,实质上也就是开启了由“增量发展”向“质量发展”转变的新征程,一方面要完成农作物耕、种、管、收、储、加工全过程机械作业,另一方面要满足传统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园林、畜牧等全面机械化需求,两方面缺一不可,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不断创新、升级,要补齐短板、突破瓶颈,要修正产业发展漏洞与不足。在当今形势下,我们要改变一直以来对农机市场的狭隘观念认知,它不单单是围绕粮食作物的耕种收环节而展开的市场,而是全方位、立体的市场,如与“畜牧、副食品加工、农林牧副渔以及各个环节”等对应的市场。

按照农机行业有关专家的判断,当前国内农机市场处于发展的“空窗期”。具体到市场形态上,主要表现在中低端传统品类饱和、供给过剩、价格竞争激烈,陷入低速常态化发展泥潭;小众新兴市场虽然崛起,但是处于市场培育期,体量不足,难以填补传统市场留下的巨大亏空,整体规模过渡和衔接出现空档,下半年以及后续的几年里,这种“空窗”状况将延续,伴随着产业进步而改善。

3资源供给与需求偏差仍存,产业匹配尚需时日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农机行业亦不外乎如此,虽然整体农机产业的规模体量早已达到了全球第一,传统农作物机械化程度实现了快速进步,但是,时下国内制造“供不足需、供不适需”的矛盾依然突出。

首先,国内农机制造在产品大型化、高端化、智能化、集成化以及高端核心技术等环节仍存壁垒,区域性机械化程度发展不平衡,新兴小众品类机械供给不足。业内专业人士将国内农机产业存在的不平衡概括为两大方面,一是,“三高三低”。从作物上看,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的综合机械化水平较高,棉油糖、果菜茶等经济作物的综合机械化水平较低;从产业上看,种植业机械化水平较高,而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初加工、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从区域上看,北方平原地区的机械化水平较高,南方丘陵山区的机械化水平较低。二是,“三多三少”。机具上,小马力、中低端机具较多,大马力、高品质机具较少;技术上,单项应用的农机技术较多,集成配套的农机化技术较少;主体上,小规模自用型农机户较多,规模化、专业化农机服务组织较少等。种种迹象表明,国内农机总体能力和水平需要进一步升级。

其次,农业机械化与农机装备产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一是,技术创新与突破乏力。主要表现在基础性研究薄弱、原创性科技成果少;技术工艺和制造能力创新与突破缓慢,关键核心技术自给率严重不足;农机品牌资源聚焦不够,技术投入严重滞后于市场营销;二是,部分农机装备有效供给不足。当下,国内农机产业的传统、低端产品过剩与高端产品、可靠性产品国产化不足形成鲜明对比,不仅诸多大型化、高端化产品依赖进口,而且在多领域存在“无机可用”“无好机用”的问题。三是,农机与农艺融合不够紧密、农机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直以来,五花八门的农艺模式并存,制约了农机普及和推广,同时丘陵山区等区域,田间道路设施落后、田块分散零碎,农机“下田难”“作业难”普遍存在,制约了农机产业普及和升级。

由此可见,国内农机产业低端市场竞争残酷、高端市场进口依赖、新兴品类机械供给不足等迹象,都足以说明资源供给与需求偏差仍然差距不小,也就决定了下半年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农机市场供需矛盾依然尖锐,需要逐步解决,产业增速回调和市场趋缓亦不足为奇。

综上所述,不管是从产业需求动力、行业内生力、市场突破点,还是从产业发展周期特征、发展阶段等因素判断,下半年,农机市场都会在缩量格局下持续趋弱低速前行,即使还会有很多新情况出现,但可以相信,不会出现大起大落,大家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应对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