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机集团董事长张晓仑
自1959年,毛泽东主席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著名论断以来,中国农业机械化走出了一条以“农民自主、政府扶持,市场引导、社会服务,共同利用、提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为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农业机械化事业一直受到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的殷切厚望。
在“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提出60周年之际,为全面对接国家战略、振兴农机装备,强化国有企业使命担当,2019年4月27日,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机集团)在洛阳召开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暨纪念毛泽东同志‘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发表60周年国机集团振兴农机装备战略部署会”。
国机集团董事长张晓仑作了《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全力打造农机装备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报告。他从“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论断的意义,国家的战略部署与国机集团的使命担当,国机集团农装业务面临的考验,国机农装业务未来发展的定位、目标与主要任务,以及加大国机集团推进农装产业振兴与转型升级的工作力度等方面进行了剖析与部署。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论断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国机集团振兴农机装备战略部署会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农业机械化所依赖的工业生产能力极其低下。1959 年4月29日,毛泽东主席给省级直到小队级谈农业问题的一封《党内通信》中,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著名论断,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标志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征程的启动。在这一目标推动下,全国自上而下掀起了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的运动。
1980年,我国农用拖拉机年产量达到13.85万台,手扶拖拉机年产量达到35万台,联合收割机年产量达到6000台,我国自主进行农业机械生产的能力大大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适合国情的农机工业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保持较快发展态势,农业生产进入了机械化为主导的新阶段,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农机生产大国和使用大国。
2017年,我国农业装备产业企业总数超过80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超过2500家,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300亿元,能够生产4000多种农业装备产品,市场规模占全球的45%以上,贸易总量占全球的2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6%。
从毛泽东主席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到今天,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实践已经有60年了,农业机械化进步有力地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撑和保障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对农村、农业现代化和整个国家现代化具有极强的带动作用。实践表明,毛泽东主席“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思想不仅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而且,对于当前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国家的战略部署与国机集团的使命担当
与毛泽东主席“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著名论断一脉相承,当前党和国家对农业机械化工作同样非常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为下一步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8年年底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对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提出了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明确了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升级的重点任务方向,是对国务院重要部署的进一步诠释和细化。
张晓仑说,国家对农机装备发展的战略部署目标清晰、方向明确、措施详尽,作为我国农机装备领域最重要的中央企业,国机应该有“责无旁贷、舍我其谁”的担当。
一方面,国机集团拥有中国农机院和中国一拖两大农装核心企业,具备良好的农机历史基础和产业优势。
中国农机院作为农机行业战略策源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品辐射中心和国际交流中心,具备完善的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平台条件,60多年来,共承担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400多项,取得重要科技成果2200多项,向社会提供3000多种农机产品,拥有较高的行业地位和话语权,受到业内的普遍认可。
中国一拖是新中国第一个拖拉机制造厂,多年来一直是农机企业的排头兵,在60多年的发展中,向社会累计提供了340余万台拖拉机和270余万台动力机械,为我国“三农”建设作出积极贡献。旗下的“东方红”和“YTO”品牌享誉海内外,国内拖拉机细分行业市场占有率达25%。“东方红”成为共和国农机发展史上的丰碑和中国人自强不息的集体记忆与情怀。
另一方面,国机集团是我国农机装备综合实力最强的企业集团,具备巨大的整体优势和协同空间。
国机集团20多年来围绕装备制造业和现代制造服务业两大领域发展装备研发与制造、设计咨询与工程承包、贸易与服务、金融与投资4大主业,市场遍布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参与企业。目前,国机集团有12家上市公司、3家三板挂牌公司,驻外机构300多家,从业人员15万余人,2018年营收超过3000亿元,居世界500强256位,中国机械工业百强榜首。
国机集团具备农机装备研发与制造、贸易与服务、工程与咨询全产业链,具有我国机械工业实力最强的科研设计力量,拥有原机械工业部40余家国家级科研开发及设计院所,建有100多家国家科研与创新服务平台,每年承担国家科研项目300余项。集团所属CMEC、中工国际等企业在海外农业工程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及优势。
国机集团的整体优势,为农机板块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协同空间。国机集团作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企业,在推进改革试点的系统工程中,将打造国家装备制造产业投资平台、战略资源整合平台、海外市场共享平台,以及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创新平台,都将给农机企业带来发展机遇与空间。
正是基于这些基础条件与优势,承担“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的使命,国机集团既应有责无旁贷的担当精神,也要有舍我其谁的气魄!
国机农装业务面临的考验
从行业来说,受农机产品需求多样、机具作业环境复杂等因素影响,当前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农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卡脖子”技术亟需攻克;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有效供给不足,缺门断档和中低端产品过剩的问题并存;农机农艺结合不够紧密,农机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行业整体下行、国际竞争加剧。这些问题都使企业面临巨大考验,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升级发展。
从国机自身来说,虽然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但集团农机业务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小觑。结构性过剩、模式粗放、成本高企……在市场恶性竞争及规模下滑双重压力下,这些长期以来积累的问题日益凸显,值得重视和思考。
一是传统研发与制造优势明显减弱。原始创新能力弱,高端装备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投入不足,研发能力不强,部分核心技术仍处于初期摸索阶段,难以满足产品发展需要,研发实体空虚化,研发能力与行业地位和影响力不匹配。主导产品竞争力下降,一方面产品结构不均衡,另一方面产品质量不稳定。
二是资产运营质量亟待提高。投资回报率低,企业负担加重。“两金”占比高,大量应收账款和存货不仅吞噬了利润,同时占用了大量资金,输血式的贷款增加了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三是转型升级效果不明显。在企业内部,价值创造意识尚未完全树立,营销、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还没有被充分激发,激励约束机制、保障机制、人才引进机制、容错机制等亟待进一步完善。在企业之间,优势资源未发挥有效协同,科研、制造、工程、贸易企业之间的资源协同不够,没有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局面。
面对这些严峻的考验,张晓仑说:“有着光荣历史、承载着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心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企业,绝对不会在困难面前低头!我们的发展虽然遇到了暂时的困难,但绝对不会放弃!我们将勇于破题、善于解题、不辱使命、再创辉煌!”
国机农装业务的发展定位、目标与任务
张晓仑明确提出了国机农装业务的发展定位、目标与主要任务。
他指出,新时代国机农装业务的战略定位是以国际视野和国际标准,积极对接国家需求,围绕解决“无机可用”“有机难用”“卡脖子”技术等问题开展协同攻关,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为用户提供最具价值的农机装备成套解决方案,成为世界一流农机装备制造与服务企业。
在战略定位的引领下,国机农装业务的目标是围绕主粮和主要经济作物全程机械化,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主线,以支撑“一带一路”的需要为牵引,持续引领农机装备行业创新发展。到2022年,实现产品质量及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2025年,实现主导产品核心零部件制造能力明显提高,成为世界知名的农机装备制造服务企业;2030年,实现产品质量及技术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世界一流农机装备制造与服务企业。
围绕目标要求,做好5项工作。
一是加快优化产品布局。做强做实主导装备,引领大型高端,重点发展新型高效拖拉机,新型高效主粮作物收获机械,新型环保非道路柴油机等;做精做优特色装备,重点发展主要经济作物收获机、大型高端复式耕整地机械、精量播种施肥机械、高效植保机械等;积极培育新兴装备,瞄准农业信息网络化发展,充分利用5G等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培育无人驾驶机械等新兴装备,形成农业产品领先优势及农机装备成套解决方案能力。
二是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夯实“一院两所”研发实体化,强化中国农机院、洛阳拖拉机研究所、畜牧机械研究所开展新产品新技术研发的实体功能。加快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围绕高端装备、特色专用装备、新兴装备,聚焦核心关键自主可控、“卡脖子”技术、智能化与前瞻性技术开展研究。
三是提升市场能力。完善优化国内营销网络,打造国机共享的线上线下农机销售服务网络,在重点区域建立农机示范展示中心。加大国际市场开发力度,利用集团丰富的外贸业务和海外客户资源,以及3大海外市场区域中心,为农机装备“联合出海”创造条件和提供支撑;积极开发海外农业工程项目,推进农机工程技术与装备“走出去”;设立农机装备海外市场区域中心,积极实施海外本土化策略。推进业务模式创新,适应“互联网+农机装备”、“互联网+农机作业”、“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等服务趋势,打造农机装备产业与服务链条,探索开展农机装备租赁等业务,为农业全程机械化提供成套解决方案。
四是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在制造与质量标准上,对标国际一流企业,制订国机集团农机装备统一的产品制造和管理标准。在产品制造水平上,运用新工艺、新设备,改造现有农机加工制造工艺和装备。在产品试验检测能力上,建设产品虚拟验证、试验、检测和服务管理平台,重点开展农机产品虚拟工程技术研发,大型收获机线下检测等。在品牌影响力上,使“东方红”、“中农机”优势品牌熠熠生辉。
五是拓展服务领域。积极开展农机装备产业技术服务,通过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建立公共数据和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为用户、经销商等提供运维管控服务。积极推进农事服务业务,探索建立可复制的农事服务模式,以农机智能化、农艺支持、电子商务等促进农事服务发展,以农事服务促进农机销售模式创新和智慧农业应用。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在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农村环境保护工程建设,以及精准脱贫方面,找到产品和服务契合点,创新模式,增强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