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7年,在《推进广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行动方案(2017—2020年)》中提出“支持推动广西500万亩“双高”基地实现全程机械化”,标志着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政策环境。近几年,凯斯纽荷兰、约翰迪尔纷纷推出了针对中国市场的新型甘蔗收获机,占据了一定市场份额,但动辄几百万的机器让很多蔗农望而却步。可喜的是,国产甘蔗收获机企业也在紧追猛赶,试图缩小差距、拉长短腿,其中,中联重科稳扎稳打,不仅在国内市场中占据一定位置,还带着甘蔗机走出国门,而作为后起之秀的辰汉则以数量致胜,成为用户心中“大佬”。
早几年,一说起甘蔗收获机,用户不约而同谈起的只有“凯斯”“迪尔”,但是面对高昂的购机成本,国外高端甘蔗收获机的享用者数量可想而知,所以,中国的甘蔗收获机市场一直不温不火。但是,看似平静的水面也能泛起波澜。在2018/2019榨季,近300台洛阳辰汉农业装备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辰汉”)研发生产的甘蔗收获机驰骋于广西、广东、云南、海南等甘蔗主产地,一时间,名声大噪。
所有的成功都并非偶然。辰汉总经理张长献自2004年创办辰汉至今一刻不得闲,才有了从无人问津到“买辰汉必赚钱”的傲人成绩。“起初我们只是做一些农机相应的配件,2008年开始涉足甘蔗收获机这个领域,那时候国内也仅有几十家企业竞争,但由于各种原因坚持下来的寥寥无几,我们一干就是十余年。”回忆过去,他常常调侃自己,创业初期最落魄的时候想要请朋友吃顿家常便饭都很困难。这其中的苦涩只有张长献自己明白。
初尝蔗“苦”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就开始了甘蔗机械化相关设备的研发生产,经过数年发展,甘蔗收获机在技术上已经相当成熟。但我国的广西、云南、广东等甘蔗主产区多为地块小、坡度大,国外高端甘蔗收获机显然有些“不适应”。甘蔗收获机这个大市场的前景人人皆知,但要想开疆拓土并非易事。
2008年,技术出身的张长献与现任辰汉副总经理常军应雄心壮志的开启了新征程。
张长献抱着“小马过河”的心态,一点点潜心研究国内市场,结合国外成功案例,将火力集中于甘蔗整杆式收割机的研发上。但事与愿违,现实总是不尽如人意。“每年我们都会到广西租地试验,一待就是几个月,可最终却垂头丧气地把收割机拉回来再改进,屡败屡战。”四年的辛苦付之东流,由于种种原因,研发的甘蔗收获机不能正常使用,张长献退缩了,他想到了放弃。
再尝蔗“甜”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张长献百思不得其解,经过半年的“消沉”,他决心再来一次。一味的照搬国外技术绝对不能满足我国甘蔗种植的实际情况,只有消化吸收再创新才有可能成功。张长献认为,适合的就是最好的设计,这也是他最终能够取得成功的“葵花宝典”。
随后,辰汉研发团队将原来“整杆式收割机”的研发思路转为“切段式机型”的研发,之后,他们又一门心思地投入新机型的研发试验中。一个新品的“诞生”是漫长的,需要不断试验、验证,但农业就是这样,时效性强,过了榨季就要等来年再试验,所以甘蔗收获机的研发实属“磨人”。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8年6轮的试验改进,2015年辰汉4GQ-130型切段式甘蔗联合收割机终于定型,并在2016年通过了广西农机鉴定总站的鉴定。同年9月进入河南省首台(套)重大科技装备产品目录,10月纳入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目录,当年小批试销30余台。2017年实现国内销售110余台,近150台甘蔗收获机在蔗区作业,占市场份额的50%以上。2018年,完成150余台订单销售。“说实话,好在我们没有放弃,公司一直处于赔钱的状态,近两年才出现盈利,当时真是令人兴奋。”常军应说到。
据了解,该款机型之所以能一炮而红,得益于四个创新,一是基于框架梁式的底盘建造,弱化了整机的制作装配难度,降低产品制造成本;同时该底盘重心底,其具备的摆动减振功能增加了整机对坡地的适应性。二是对轮系中的各输送滚轮进行转速及轮廓的差异化设计,实现在甘蔗输送过程中对甘蔗进行差动揉搓功能,使得蔗叶更容易分离排除,降低收获甘蔗的含杂率。三是用双马达驱动收割装置且利用双马达进行液压分流,使整机液压系统分配更加合理高效精准。四是利用自创的田间甘蔗转运机对接收料并转卸甘蔗运输车上,无需专用收集车并行主机收料,也使主机的重心大幅降低。该方法的运用,使得主机运行灵活便捷,更加适应国内大部分中小地块及坡地的甘蔗收割。
值得一提的是,辰汉还围绕甘蔗产业链,相应研发生产了螺旋式排石机、田间转运装载机,为蔗农保驾护航。如今的辰汉在与国内外甘蔗联合收获机的竞争中,在数量上占据了绝对优势。面对未来,张长献很有信心,“我们就是要做最适合中国蔗农的甘蔗收获机,为了满足生产需要,在年初我们已投资建设新厂区,进一步提升收获机制造水平,致力于研发生产让蔗农用得好、用得舒心的甘蔗收获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