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清形势,把握农机化发展现状

(一)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农业生产手段显著改善。

湖北当阳市农业机械快速发展,截止2018年底,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75.76万千瓦,其中拖拉机拥有量为46646台,拖拉机配套农机具比例达1:3.18(不含拖车),联合收割机2188台。农机拥有量位居宜昌市各县(市)之首,属全省农机大县。这些农业机械增添了农业生产后劲,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当阳市农业抗灾夺丰收、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节本增收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农机服务领域逐步拓宽,机械作业水平不断提高。

农机服务已渗透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领域、各个环节。2018年,当阳市水稻、小麦、油菜、玉米耕种收综合水平为78.2%。农田耕整、提水排灌、病虫防治、稻麦收获、农村运输、农副产品加工已实现了机械化,农业机械化已跨入高级水平,位于宜昌市各县(市)前列。

(三)农机服务体系初具规模,管理服务水平不断创新。

当阳市农业农村局内设农机化管理股1个,全市现有农机化技术推广站1个,农业行政执法大队1个,10个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全部设置有2-3名农机工作人员,农机驾驶培训学校1个,农机生产企业2个,农机经销企业15家,农机销售点38个,农机维修点15个,各类农机服务组织278个,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13个,农机户达4.9万余户,其中农机作业服务专业户3834户,培植固定资产2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254户,农机从业人员5.72万人,年农机服务收入6.19亿元,农机生产、销售、维修、作业及推广、监管、培训等管理服务五大市场已经形成。当阳建成了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全市分别建立了3个平安农机示范镇,12个平安农机示范村,500个平安农机示范户;创建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1个,省级农机合作社示范社2个,省级平安农机示范社2个,农机大户陈家新被农业部纳入全国农机大户示范点。从1997年开始,当阳市农机部门在全省率先开展跨区机械收割,从2007年起,又创新组织跨区机械插秧,组织农机跨区作业工作经验在全省多次交流并推广。

(四)项目建设有了重大突破,农机装备得到不断优化。

2005年和2007年,向部、省申报了《现代农机装备推进项目》,争取购机补助资金230万元。2006年以来,当阳市连续14年实施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共争取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16571万元,资金额度高居宜昌市各县(市)之首,共引导、组织农民购买先进新型的农业机械达27335台(套),受益农户19243户(次),直接拉动农民对农业机械投入达51016万元。2010年,当阳市正式被省农机局纳入全省血防“以机代牛”项目实施县(市),被农业部纳入全国《油菜生产机械化示范》项目实施县,2012年以来,当阳市每年都争取到省级农机公共服务能力与体系建设及其他项目,建设资金达200多万元。这些项目增强了农机服务能力,优化了农机装备结构,一大批新机具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促进了农机工业和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找准问题,把脉农机化发展不足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

当阳市农机化事业虽然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仍然存在结构不尽合理、农业各产业、各环节发展不够平衡的现象,丘陵地区特色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发展缓慢。如一家一户的小微型机械多,造成重复购置、消耗资源、浪费能源、污染环境,而高性能高效率的大中型机械少;水稻育插秧、油菜精量播种、玉米、薯类、大蒜、花生施肥播种、收获机械化技术,以及适应菜园、茶园、果园开沟、修剪、采摘、节水灌溉等农业机械发展滞后。

(二)农机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一是机构改革体制不顺。省级机构改革方案未出台,县市级先行改革没有统一模式。二是乡镇农业服务中心虽然落实了财政全额拨款,解决了人员吃饭和工作经费问题,但单位性质、人员身份未转变,退休养老等待遇悬而未决,无法安心工作。三是新型组织发展滞后,市场主体能力不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供给不足。农机合作社经过“空壳”社清理,真正有规模、作用大、运作好的合作社所剩无几,规模化的家庭农场更是凤毛麟角。同时,农机维修综合服务能力不够,农机企业政策性依赖强,科技创新研发能力不足,应对市场风险能力较差。四是市、镇两级农机服务机构自身实力不强,监管手段软弱、服务设施落后。

(三)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农机投入仍显不足。

一是购机补贴的额度离农民的迫切需要仍有差距。全市每年的购机补贴资金缺口300万元以上,农民不能享受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二是政府扶持农机化事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较少。今年共向上争取农机项目6个,引进项目资金1765万元,虽比去年多314万元,但除购机补贴外,剩余190万元项目资金被市政府统筹了110万元,导致2个项目无法实施,致使一些先进适用的新机具、新技术难以全面推广应用。

(四)农机安全生产存在隐患。

农机违章作业普遍,安全事故隐患存在。全市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有效列管率和持证率不足10%。究其原因:一是人手不足。全市农业机械量大面广,市农业执法大队只有5名农机执法人员,市农业农村局农机股常年只有1人抓农机工作,难以将全市4万多台拖拉机和收割机监管到位。加上机构改革,执法将与行政审批、监管分离,导致监管失位。二是基础条件差,缺乏检测装备,监管手段落后。三是监理执法手段软弱。监管对象为涉农的弱势群体,对他们主要是宣传说服教育,缺乏过硬手段,也不便强硬处罚。四是一些机手及地方干部的法律意识、安全意识淡薄,不愿接受培训、办牌办证,回避监管。

(五)农机科技、管理人才严重缺乏,知识老化。

一是乡镇改革后,农机技术人才流失,身份、待遇未落实,人心浮躁,队伍不稳。二是队伍人员少、年龄偏大,已出现了技术断层,人才断档的问题。现有的农机技术人员知识老化、更新慢,整体素质不高,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农机化新形势。从年龄结构来看,农机技术干部中46岁以上的占80%。从知识结构来看,大学本科学历的仅2人。

(六)农机农艺融合不够,产学研推关联度不高。

一是自然因素制约。当阳属于丘陵,田块小,标准化农田少,制约了大型农机具的发展;原有的机耕道被损坏,或较窄,不便大中型农机具下田作业。二是种植规模限制。农户分散经营种植规模小、品种杂、不连片,影响全面全程机械化。三是种养模式影响。在品种选育和种植养殖模式上,主要以产量为主,“宜机化”程度不够。四是产学研推没有统领,各自为阵,关联度不高。

三、明确目标,实施农机化发展规划

(一)农机装备水平。

到2020年末,当阳市农机总动力超过80万千瓦,其中拖拉机达到47000台,联合收割机达到2400台,农机装备结构与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到2025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超过90万千瓦,其中拖拉机达到48000台,联合收割机达到3000台,农机装备结构与布局趋于合理。

(二)农机作业水平。

到2020年,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基本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农机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到2025年,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6%,经济作物、设施农业、畜牧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总体达到60%以上,农业机械化进入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时期。

(三)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

到2020年,建成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农机作业条件明显改善,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到2025年,培植固定资产500万元以上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10个,培植固定资产100万元以上农机大户100个。基础设施和作业条件显著改善,服务体系基本健全。

四、突出重点,把握农机化发展方向

要依据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全面推进的原则,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目标,科学合理制定、实施农机化目标规划和发展战略,并狠抓检查、督导、落实。

(一)种植业机械化。

主推水稻育插秧机械、直播机械,油菜、小麦、棉花、玉米精量直播、耕整施肥播种联合作业机械,油菜、棉花联合收获机械,大蒜、花生播种、收获机械,粮食烘干设备,蔬菜、水果基地要架设大棚,发展设施农业,推广喷灌、滴灌、渗灌节水设施,实现水稻、小麦、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山丘、岗地要大力发展玉米、薯类、花生等施肥、播种、收获机械。积极推广深松整地等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离田、综合利用、高效植保、水肥一体化、残膜回收等机械,发展生态农业。

(二)养殖业机械化。

大力发展饲料加工机组,畜禽养殖业重点推广饲料青(黄)贮、自动饲喂、网栏温床、降温设施等机械化养殖成套设备,以及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机械装备,实行绿色、可持续发展;水产养殖业重点发展工厂化育苗、清淤、投饵、增氧、捕捞、净化水质等机械设施。

(三)林果特产机械化。

大力推广果园茶园耕整、开沟、施肥、节水灌溉机械化技术,着力发展茶叶修剪采摘、果树修剪、山地田间轨道运输、果茶储藏、清选、保鲜等机械化技术。

(四)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

招商引资,内引外联,发展新型、大型粮棉油、果菜茶及水、畜产品加工成套机械,大幅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同时,重点推广北斗导航应用、物联网监测等信息化技术,推进 “互联网+农机作业”,发展智慧农业。

五、强化措施, 推进农机化转型升级

(一)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政策法规贯彻实施。

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等法律法规、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简称《意见》)和宜昌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的通知》,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将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议事日程,建立工作机制,明确发展目标,加强经费保障。要按照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制定并落实具体工作措施,强化工作推动。要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协作,建立多方参与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协调推进机制。及时总结推广典型模式和成果经验,研究解决农机化新问题,不断为农机化发展创造宽松环境。

(二)加大投入力度,创新农机化发展机制。

1、落实扶持政策,创新投入机制。积极推进国务院和省政府办公厅《意见》明确的税费减免、设施用地、信贷担保、抵押贷款、融资租赁、财政补贴、跨区作业、农机保险、人才培养等方面扶持措施落实落地,帮助农机服务主体解决好融资难、用地难、维修难、请机手难等实际困难。对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应用、教育培训、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机购置补贴实施,建议纳入财政预算,形成投入机制,每年都要保证专项工作经费,并逐年增加,以帮助完善服务设施和手段,提高办事效率和监管服务水平。

2、加强农业基本建设,实行农田“宜机化”。结合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水路电三通改造,搞好水系渠道配套,恢复、扩建机耕道,强化农机化基础设施配套,落实田间道路和农田等“宜机化”要求,做到田成方、路成网、水电相通。

3、加大购机补贴力度,实施“项目兴机、兴机富民”战略。一是进一步加大购机补贴额度,优化补贴机具设置,实现补贴效益最大化。二是对推广难度大的新机具新技术,如农用北斗导航终端、秸秆综合利用设备等,建议适当提高补贴标准,并使用地方财政资金叠加补贴,通过政策引导,促进农机装备结构优化。三是加大项目的申报、立项工作力度,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发展农机化事业。要积极制定政策、采取措施招商引资,引进资金及先进技术到当阳落户办厂兴业,发展农机制造业和服务业;以宜昌天工智能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大力扶持发展农机工业,鼓励其做大做强。

(三)协调产学研推,促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

建立产学研推相结合的农机化发展创新平台,强化组织推动和技术支撑,以农作物播种和农产品深加工等为重点,加快破解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和装备难题。建立引导机制,通过制定发布发展规划、装备需求、主推技术等形式,引导各地和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建立各级农机农艺融合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开展农机农艺融合度调查,组织农机农艺专家研讨交流,分析研究并提出技术模式和解决方案,加强技术指导,强化督导检查。农机生产企业要深入实际,结合各地生产特点和农艺要求,生产出农民急需的农机具,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积极支持宜昌天工智能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与长江大学、三峡大学等科研院校构建产学研联合体,按照市场化原则组织协同攻关,加快适用机械装备研发。农机推广服务部门要抓好适应本地特点的新机具新技术的选型、引进、示范和推介工作,引导农民选购先进适用的机型,探索适应当地的机械作业高产模式,制定农田机械作业规范,加强服务与指导,确保农机作业增产增效。在品种选育及种植养殖模式推广中,将机械化生产适应性作为重要指标,强化农机农艺技术配套,一是适当调整种植结构,推广“一村一品”,统一种植模式,实现规模经营,连片种植。二是选育推广适宜玉米籽粒机收、油菜机收、棉花机采的品种和种植模式,推进果菜茶等特色作物和设施农业品种和种植模式的“宜机化”,水产养殖应满足机械环控、饲喂、起捕等要求,畜禽养殖栏圈建设应便于机械环控、饲喂、废弃物处理等作业。推进机械化信息化融合,将智能农业装备、农机作业服务管理信息化纳入农业农村有关规划、项目中,发挥农机在农业大数据采集中的作用。

(四)培育市场主体,强化农机社会服务功能。

每年安排一定的项目资金,大力发展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壮大农机专业合作社,着力培植农机大户,形成功能齐全、服务高效的农机社会化服务机制,拓宽农机服务领域和服务区域,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效便捷的农机作业服务。支持农机服务组织与家庭农场、种养大户、普通农户和农业企业等组建农业生产联合体,实现机具共享、互利共赢。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托管为主的服务方式,争取到2025年每个乡镇都建成1个以上“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的服务组织,为农户提供全程机械作业、农资统购、技术培训、信息咨询、农产品销售对接等“一站式”综合服务。积极支持农机作业服务配套设施和维修网点建设,提高维修服务能力,切实解决农机存放难和维修难问题。

(五)加强队伍建设,健全农机公共服务体系。

要把人才培养作为农机化发展战略高度来抓,建立健全农机人才引进、培养、培训激励机制。要加大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提高农机手的操作技能和服务能力。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的办法,一方面可选派管理干部、技术骨干和服务组织带头人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进行知识更新,另一方面聘请外地知名人士和技术专家传授先进经验和技术,引进人才、录用大学生充实队伍,加强农机化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致富带头人的培养,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机队伍。理顺农机管理服务机构,确保财政经费,解决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人员身份、退休养老等待遇问题,稳定农机队伍,健全服务体系。

(六)加强安全监管,确保农机安全高效生产。

一是进一步健全农机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实现责任追查、过错追究。二是强化职能,补充人力。机构改革后,要强化行政审批及农机监管职能,充实办事人员;要强化农机安全生产的政府行为,各村要设置农机安全兼管员,明确职责及待遇,从源头抓好安全生产。三是加强基础建设,提高监管水平。市级要建立农机监测中心,配备先进的检测装备和监管设备。四是扎实开展“平安农机” 创建活动,大力开展农机安全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农机人员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巩固平安农机示范县创建成果,确保农民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