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生产正从南到北陆续展开。今年的春耕生产不同以往,要着力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通过强基础、强科技、强主体,实现提品质、提效率、提动力。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今年的特殊情况又赋予了春耕生产特别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稳住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小康“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另一方面,当前正是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期,农产品供应是抗击疫情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事关全国人民的“米袋子”和“菜篮子”。可以说,毫不松懈抓好春耕生产,防止粮食生产出现滑坡,将为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

当前我国粮食供给相对充裕,但粮食安全的隐忧也存在。一是稳定粮食面积难度加大。2017年以来粮食种植面积减少了4750多万亩,其中小麦面积已连续3年减少,稻谷面积连续两年减少。二是农民种粮效益下降。近几年,稻谷、小麦、玉米平均总成本年均上涨约6.6%,与此同时,粮食出售均价年均仅增长约2.2%,种粮收益空间持续压缩。三是灾害风险增大。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增大,极端天气事件呈加剧趋势,给春耕生产带来了挑战。专家预测,2020年我国农业气候年景总体偏差,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1月至2月降水偏多,3月至5月降水北多南少,农业防灾减灾任务繁重。

搞好春耕生产,要完善粮食扶持政策,着力提高两个积极性。一方面,坚持并完善生产者扶持政策,调动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健全粮食生产扶持政策体系,稳定农民种粮收益预期。加大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力度,鼓励开展社会化服务,带动小农户生产水平提升。另一方面,要用好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指挥棒,提高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积极性。优化考核指标,加大支持粮食生产投入的分值比重,压实地方政府稳产保供责任。科学确定各省粮食底线要求,产销平衡省要保证粮食基本自给,产粮大省要保持粮食生产能力长期稳定。

当前,要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不误农时抓好春耕备耕,用好农机农技,确保小康之年粮食丰收。充分发挥农机在春耕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动员生产主体做好人员培训、农机具准备等,确保农机具和机手以良好的状态投入生产。针对当前生产主体用工难、用工贵的问题,组织农民就近就地参与农业生产,鼓励新型农业主体开展互助合作、互换用工。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以良种为基础、以机械化为载体、以社会化服务为支撑,提升粮食生产科技水平。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必须确保农资供应畅通。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是春耕生产的基础。当前,全国种子和农药供给总体充足,各省备肥情况与常年相当,价格保持稳定。但受疫情影响,农资供应很有可能出现区域性、结构性短缺。一旦农资遭遇运输“梗阻”,农民的收成就可能打水漂。各地要严格落实中央规定,严禁未经县级及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擅自设卡拦截、随意断路封路阻断交通的行为,确保春耕生产所需的农资运输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