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对常州市农业农村局授牌,授予江苏省常州市“国家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示范区”称号。

2017年至2019年,常州市农业农村局(原常州市农业委员会)承担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达的第九批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在溧阳市、武进区和金坛区建成水稻生产“育秧、耕、种、施肥、植保、收获、烘干、秸秆还田”八大环节全程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示范片共计6个,总面积6.6万亩。编制了8项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规程,集成了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各环节技术、标准化生产模式及机具配套方案,并以常州市农业地方标准发布。

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在常州水稻机械化生产中取得了“五赢五提升”的显著成效。

一赢高质量发展,提升水稻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的系统性。一是整体协调发展。实现了水稻生产“育秧、耕整地、种植、施肥、植保、收获、烘干、秸秆还田”8大环节的标准化机械作业,推动粮食作物生产装备结构优化升级,补齐短板,建成样板;二是主体管理规范。建成29家“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示范区”示范农机合作社,在硬件建设、机务财务管理、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实现了标准化;三是水平全国领先。金坛区、武进区和溧阳市先后被列为江苏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金坛区更是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首批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县。

二赢跨学科融合,提升水稻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的综合性。示范区建设集我市农机、栽培、土肥、植保等条线科技创新成果之大成,凝聚了全市农机、农艺技术专家的心血与汗水,是在常州市农业农村局大农业“一盘棋”统筹下,农机农艺在技术、人才和机制上深度融合的典范。农业多部门协同开展水稻机械化生产标准化技术试验、示范11项,共同编著常州市农业地方标准8个,发布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标准技术图文手册8套,发布《“国家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实用技术汇编》1套,成为指导我市农业现代化生产、标准化应用的重要推广培训教材,实现了水稻机械化技术由“整条”向“整套”的转变。

三赢多元化竞争,提升水稻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的先进性。一是有规模化优势,2018年全市农机总动力142.65万千瓦,农机服务收入14.74亿元,农机专业合作组织434个,乡村农机从业人员43438人,水稻机械化耕、种、收面积分别达到85万亩、79.5万亩和84万亩。二是有产业化优势,水稻机械化生产向产前、产中和产后全面拓展,实现耕、种、管、收、营全产业链的农机标准化作业服务,全市具备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的农机服务组织76家,机械化脱出、清选和保质的粮食数量分别为85.5万吨、17.8万吨和51.5万吨。全市稻米产品具有江苏省著名商标 4个,认证绿色食品20个。全市拥有国家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6个,江苏省农机合作社示范社70个。三是有标准化优势,全市施行各类农机技术规程、管理规范17个,持有农机维修职业资格证书人员1778人,持有农机驾驶职业资格证书人员7019人。

四赢风险点管控,提升水稻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的规范性。一是管控生产风险,示范区防风险抗灾害能力得到显著提升,通过标准化建设的烘干机房、储粮库等设施可保证在大忙阴雨天气抢收抢种,保障稻米品质,提高农机利用率。2018年示范区水稻平均产量 654.76kg/亩,比常规种植提高4.76%;二是管控市场波动,优质稻米加工产业链可在稻谷收购价下跌时通过米产品销售稳固合作社收益。创建的标准化示范社有整套全程机械化装备与标准,使其在土地流转竞争中优势明显,承担规模化经营风险的能力更强,标准化示范社平均流转土地面积达1100余亩;三是管控安全生产。示范区建设3年来通过标准化安全监管,各环节农机作业操作规范有序,无一起农机安全事故发生。

五赢各阶层口碑,提升水稻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的实用性。示范区建设总结提炼了我市多年来一线生产的实践经验,吸收了我市许多普通农民的发明创造、技术骨干的实验成果、基层能手的心得体会,这些“取之于民”的宝贵财富对标准化应用大有裨益。对农业干部、基层技术员、农机户,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的调查显示,各阶层对示范区建设的成效和标准化推广满意度达100%,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在生产档案记录、作业质量和人员管理上进一步制度化、标准化,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服务至上。示范区承担单位实施标准化管理的意识不断增强;农民学标准、用标准、讲标准的意识不断提高,水稻种植户系统掌握了机械化生产的各个要素,显著提高新时期水稻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2017年和2018年示范区水稻平均种植纯收益分别达483.67元/亩和509.61元/亩,比2016年项目实施前分别提升了2.5%和8.0%,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