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城市里的春天多少有些萧索,可在全国各地的田间地头,已有农夫如约而至,赴约春耕。在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可取代人工作业的“硬核”帮手,它们能在一天之内为2500亩稻田喷施药剂,也能在3个小时内完成7、8个人一天都干不完的农活。如何在防疫的同时不耽误生产?河南、广东等地的农人们可以用植保无人机和现代化的机械设备给出答案。

1210488270_15825403024241n.jpg

李杰的无人机团队每天能够喷施2500亩麦田。受访者供图

河南:高科技一天“搞定”2500亩麦田

使用植保无人机,李杰可以说得上是行家。

2011年,李杰在河南荥阳成立了新田地种植专业合作社,在从事农作物种植、供给成员生产资料的同时,也提供农业技术服务,以及土地托管服务。而植保无人机,是李杰及其团队承担10万亩冬小麦种植的主要帮手之一。

农历正月悄然过去,作为主要产区之一,河南的冬小麦已经返青。李杰说,在这个时候,田间的杂草也会冒出头来,除了要除草,春季的田间管理还涉及防治根腐病、控制旺长、防治倒春寒三个方面。讲到“控旺”,李杰提到,在合作社负责管理的10万亩冬小麦中,都是优质强筋小麦和弱筋小麦,主要是做饼干、面包的原料。“这种小麦,都是弱春性小麦,返青时节正是冬小麦拔节期,是必须控制旺长的。小麦的第一节秸秆如果能长得壮实一些,也就不容易倒伏,后续收割起来也更加容易,且不会影响产量。”

而如果这些工作全部由人工去做,对于拥有五六亩地的家庭,即使全员上阵,干个七八天也未必能完工。但是对于植保无人机来说,就容易多了。

在李杰的合作社,6台植保无人机在一天内能喷洒2500亩冬小麦。“合作社有5名机手,10架无人机,每个人都能同时控制两台机器。”李杰介绍,合作社真正启用植保无人机是在2013年,这几年也算见证了无人机的更新换代,与第一代相比,正在使用的第五代植保无人机可操作性更强,“比如说第一代无人机无法躲避障碍物,也没有定位系统。到了后几代,已经能够绕过障碍物,同时也能在农药用完、电量将尽或者快没油料的时候报警并标注地点,迅速返回,物料加满后,又能回到标注地点继续作业。”

在李杰看来,在疫情期间,能够避免田间人员接触只是现代化无人机植保设备带来的好处之一,而在更多的日子里,无人机除了帮助农民从耗时耗工的农活中解脱出来,还能减少药害的发生、做好春灌,同时也避免了农药沾染身体。

到今年,李杰承担了荥阳4万亩冬小麦的土地托管,加上周围5个市县,合作社负责管理的土地面积已有10万亩。这10万亩地,也只是合作社10台无人机1个月左右的工作量。无人机的速度很快,完全可以赶得上春天的脚步。

广东:珠三角“米袋子”全程机械化生产

广东江门市,是广东水稻种植面积、优质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县级市,很多人将它称之为珠三角地区的“米袋子”。台山为江门市代管的县级市,因为拥有多个水稻种植基地和20万亩水稻示范区,总是稻海飘香。李胜业是台山市都斛镇莘村人,提起自己的家乡台山,会说“这里是‘广东第一田’”。

李胜业流转了700亩土地种植水稻,是村里的种植大户。早春这段时间,他选择了人工育秧的方式,每天忙活着用旋耕机打田。不过,据他讲述,在台山,这不是唯一的水稻种植方式,“我们还有无人机”。

1210488270_15825403502501n.jpg

台山市,种植大户李胜业正在使用履带式旋耕机耕整水田。受访者供图

李胜业说,在当地,无人机不只能在水稻种植期间负责喷洒农药,还可以直接将种子播撒在打完田后的水田中,“而且无人机播种时不用育秧的,省了不少工夫。”李胜业说,到了现在,水稻种植生产的每个环节,都有机械化的工具来减少人力负担。

在李胜业主理的联业农机专业合作社,最不缺的就是农用机械。用于完成田间日常作业的履带自走式旋耕机,合作社有6台;用于插秧施肥的农机,有十几台;用于运输的大中型拖拉机数量更多。李胜业介绍,当地百分之九十的农户,都能实现机械化生产,“技术上不存在问题,主要是看农户自己的意愿。”

在李胜业看来,即使新冠肺炎波及许多产业,但是对台山市的农业几乎没影响。今年最主要还是要看“老天爷”,“今年雨水少,不及往年,水稻最缺不得水,今年还得节约着用。”

记者从江门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台山市早稻计划播种面积50万亩,目前已完成育秧(大田)面积16万亩,完成计划面积32%,完成犁办田9万亩,完成计划面积18%。至于农资方面,台山市储备充足,已储备肥料1.2万吨,农药270吨,农膜150吨。对于农户们关心的水源问题,农业农村局表示该市各类水库库存充足,可以满足春耕生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