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0_008_07_100514.jpg

图为雷沃重工拖拉机工厂总装车间。资料图

2018年12月,朱晓岩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2019年10月,王美全工匠创新工作室成立。连续两年以雷沃员工名字挂牌成立创新工作室,这喜讯让雷沃人无不欢欣鼓舞。这两个工作室仅是开始,未来还要在各厂区继续进行创新工作室的建设工作,真正为高技能人才搭建一个锐意创新、展示才能的阵地与平台。

通过打造集聚劳模和技能人才集体智慧的平台,赋予“头雁”充分自主权,激发人才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这样才能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正如雷沃重工党委书记梁启荣所说:“创新相当于企业的‘发动机’,只有创新不止,才让企业具有‘造血功能’,这也会成为企业迅速发展的有力支撑。不管是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还是未来我们要持续改善、追求卓越,让科技创新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基因’。”

科技创新是发展的内在动力

从成立以来,创新就成为雷沃重工迅速发展的“重要引擎”。在科技创新路径的探索上,雷沃考量了很久,也尝试了很多。为了更好、更快地全面提升能力,雷沃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从2010年开始,坚持“全球研发、全球制造与分销”的特色发展模式,积极构筑和完善全球创新研发体系。

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只能靠自己。2011年,雷沃重工在意大利建立了欧洲研发中心,成为国内同行首家在国外建立海外研发中心的企业;2013年,借鉴欧洲研发中心的成功做法,建立了日本研发中心,主要负责工程机械的研发,为产品品质的不断提升提供了技术源泉。

“我们把核心技术突破作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每年都会拿出销售收入的3%-5%作为研发创新经费,自2010年以来已累计投入研发经费近40亿元,构筑起了‘中国+欧洲+日本’同步世界的全球研发创新体系。同时在国内建起了规模大、功能全、能力强的农机试制试验中心,努力提高关键核心零部件制造能力和试制实验能力。”梁启荣告诉记者。

受益于科技创新与全球资源整合的积累和突破,雷沃重工收获累累硕果。先后研发了“智能化动力换挡拖拉机、高性能大型联合收割机和大型高端智能化农机具”等一批国内空白、国际先进的农机装备,实现了动力换挡等大量关键、瓶颈技术的突破,改变了国内高端农业装备领域核心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雷沃挖掘机E代产品、装载机H代产品先后斩获了“欧洲年度拖拉机银奖”“中国好设计”“红点奖”、中国农业机械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等一系列荣誉。

全球范围内“借脑纳智”

加强科技创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

“要把科技创新搞上去,就必须广纳人才,开发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梁启荣说,“近年来,我们开展了海内外高端人才引进工程,不断整合国际高端人力、技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借脑纳智,先后引进了‘千人计划’人才贝多斯提、泰山产业领军人才赵春江等国内外高端科研人才。截至目前,已在欧洲、日本等地整合了500多名外籍高端人才。”

不仅如此,雷沃重工还以产学研创新平台为依托,以智能农机等创新项目为载体整合国内高端人才资源,聚集了包括4名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院士、30名博士生导师、100余名国内知名高校、科研单位、行业骨干在内的行业专家与塔尖人才,联合开展科技创新,为高端产品的研发提供了高素质的人才保障。

截至目前,雷沃已经拥有研发人员2000余人,其中国外专家型人才60多人,国内专家级工程师20人,高级工程师217人,形成了完善的技术创新人才梯队。

培育创新“雁阵”

多年来,雷沃实行技术带头人培养、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目前已经形成了学科配置齐全,年龄结构合理、专业水平高和研发能力强的创新研发团队。

“选人、用人固然重要,但如何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关系到雷沃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只有营造有利于创新创造的良好环境,打造企业创新文化,为人才提供创新平台,进一步塑造工匠氛围,才能让人才如鱼得水。”梁启荣告诉记者。

记者采访了解到,朱晓岩劳模创新工作室,目前由9名研发管理骨干人员组成,多名成员获得了各项国家专利。自成立以来,在谷物联合收割机的产品开发、技术进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建立健全了收获机械4大桥箱平台,主导攻关的多项关键技术均取得革命性的突破,先后获得22项国家专利,多次获得技术进步一等奖。

“创新是一件日复一日、不断精进的工作,没有好的方法,只有在不断的失败中总结经验,并保持乐观的态度坚持推进下去。并且创新要具有敢于挑战大项目的勇气,切忌虎头蛇尾,这样才能实现创新工作的突破。公司能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平台,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奋斗。”已经在技术岗位上摸爬滚打20年的朱晓岩感叹道。

同样,王美全工匠创新工作室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这是一个技能传承和服务一线的综合型工匠创新工作室,团队成员由11名工艺管理人员组成。在王美全的带领下,团队不断开展技术攻关,先后完成了数字化在线检测、筛面风速测量,加油机智能防错系统等多项公司级重大改善项目,获得公司级精益制造改善成果发布会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获得国家专利6项。另外还有2项专利正在公示阶段。

“之所以我们能够做这么多创新,主要是公司给提供了一个好的氛围,让我们一直坚信自己的创新改善方案今天合适,明天还会有更合适的。而且公司允许我们犯错,只有犯了错,才能知道从哪里改进。”作为自己的第一份工作,1990年出生的王美全对公司、对自己的工作一直保持着强烈的热爱。

就在记者采访期间,雷沃重工又推出了“雷沃工匠五年培养计划”,计划要在5年内打造出10个工匠工作室,培养20名雷沃工匠,力争通过雷沃工匠的选育用留,树立产业工人领军人物,让工匠精神去带动公司产业工人技能和职业素养提升,用具体行动去激发人才内生动力和企业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