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之九十七图1.jpg

2020年我国小麦生产综合机械化率在97%左右,耕、种、收机械化率分别达99.67%、90.88%、95.87%,已率先在三大主粮中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其中,在小麦生产面积最大的河南省,小麦综合机械化率已达99.3%。那么,小麦生产机械化事业是否已经“大功告成”?我国的小麦生产机械化在国际上又处于何种水平?是否还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空间?针对上述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机械化岗位科学家、河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王万章。


百分之九十七图2.jpg



综合机械化率不是唯一的着力点
 

“虽然小麦生产综合机械化率已经接近100%,但是除了提高机械化率,小麦生产机械化技术领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且当前存在很多不足。”王万章告诉记者,比如耕整地机械、播种机、谷物联合收获机等作业机械装备技术水平不高,中低档机具比例较高,同质化严重;收获机械可靠性、适应性、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亟待提升;整地播种质量差,收获损失率高;加之我国小麦产区分布广,差别大,种植模式多,制约了小麦机械化生产发展。比如小地块、小规模种植,导致作业机械地头折返频繁,难以发挥农业机械效能,提高作业效率。


此外,还存在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研究薄弱,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集成度不够,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缺乏对农业机械化的系统研究与技术集成,尚未形成完善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和标准化的机器配置系统。


“其实,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无论是在小麦生产机械化水平、农机装备制造水平、产品可靠性以及农机作业效率等方面还与之存在很大差距。”王万章坦言,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50-80年代,便相继实现了农业生产全面机械化。与我国农业生产情况相似的日本和韩国也分别于1982年和1996年实现全面机械化。


“发达国家的动力换挡拖拉机、纵轴流联合收获机、小麦联合整地和播种施肥等,也都处于技术领先地位。”王万章举例道,比如,我国小麦播种机作业行数大多不大于12行,发达国家则多以20行以上的少精量播种机械为主。我国多以3米以下割台,8公斤左右的横轴流小麦联合收获机为主,而国外早已应用6米以上割台,喂入量12公斤以上的纵轴流谷物联合收获机。此外,在作业效率方面,我国小麦生产亩均动力是美国的5-7倍。在作业成本方面,我国小麦种植亩均生产成本约为美国的3倍,亩均劳动力成本是美国的18倍。


百分之九十七图3.jpg


“而且国产小麦生产机械因价格优势较具竞争力,但在产品可靠性、智能化程度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王万章告诉记者,虽然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土地规模化经营,国家相关部门、农机企业和科研院所加大对大型高端农机装备研发投入力度。但由于起步晚,在产品设计、材料、元器件、工艺方面与国外品牌还存在明显差距,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

 
小麦生产机械化该何去何从?
 

“所以我们更应该明确当前我国小麦机械化生产的目标和重点——实现大面积稳产高产,提高机械化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王万章总结道,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可从生产的各个环节发力:研发推广联合整地作业机械,不断提升小麦整地质量;加大稻麦、麦玉轮作区小麦少免耕播种技术研究力度,重点解决种带清理、深施肥与精量播种,稻茬麦黏湿土壤小麦播种等技术问题,推广应用大中型高性能小麦播种机械;研发推广作业效率高,适应性强,可实现一机多用的纵轴流联合收获机技术,进一步提高联合收获机的可靠性;推进符合产地区域特点的烘干技术应用,技术装备,增加热源可选择性,降低生产成本及能耗,实现小麦不落地收获;推动土地流转和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农机农艺融合和小麦机械化生产模式研究,创造良好的农业机械作业条件。


此外,还应研发推广自动导航,精准喷施,智能决策等智能化技术。积极开展气象、小麦田间生长状态、收获作业进度、小麦成熟期预测等信息化服务。对极端天气灾害风险,要提前做好预警、预案和机具调度,减少自然灾害和极端气象天气对小麦生产造成的损失。


“最后,做好小麦机收减损工作也是今后的重点。”王万章摆出一组数字:2021年小麦总产13695万吨,如果能把小麦机收损失率降低1个百分点,相当于增加小麦种植面积23万多公顷,潜力非常大。因此,在当前增加耕地面积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减损就是增产。

 

那么,该如何有效减损呢?王万章认为,加强农机手培训,提高收获作业技能,是现阶段做好小麦机收减损的关键。此外,还要加强小麦收获作业监督管理,要利用好各种传播渠道,加强机收减损作业标准宣传教育培训,推动按标、按规作业。引导供需双方把作业质量要求列入作业合同,严把质量、严控损失。从长远来看,要加强土地流转,建设高标准农田,积极推动农机农艺融合,创造良好的农业机械作业条件,减少小麦收获作业田间损失;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研究开发绿色高效低损收获装备,推广应用高性能联合收获机;针对小麦机收生产特点,积极开展气象,收获作业进度,小麦成熟期预测等信息化服务,对极端天气灾害风险,要提前做好预警、预案和机具调度,充分发挥大数据、“互联网+”信息技术优势,实现小麦快速收获。



<